梅慶慶
摘 要: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民藝術普及精神”,讓藝術深入民眾生活,根據中辦、國辦出臺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文件,在全面增強國家軟實力上,需要突破原有框架,實現創新。文化館是深入民眾的文化事業單位,背負著歷史責任和使命。本著“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為當地老百姓創造高質量、正能量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隨著國家免費開放文化館制度的進一步實施,實現文化藝術普及工作也被我們提上了日程。不僅僅滿足于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也要把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藝術形式普及到基層鄉鎮,人民感到精神生活的富足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肯定。
關鍵詞:公共文化;藝術普及;全民藝術
在實現全民藝術普及的道路上,我們做了很多工作,如開展了一系列的免費藝術培訓,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幾點:1.有利于市民藝術欣賞能力和素質的提升。2.有利于增高人民群眾的業余生活。3.有利于弘揚即將失傳或被忽略的民間藝術。4.有利于整體提升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提升影響力。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多年如一日,不斷開辦新的文化培訓課程,培訓范圍也一步步從城區延伸至鄉村、福利院、部隊,不斷創新培訓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項活動已逐步深入人心,成為了本市文化建設不可或缺的文化名片。
突破模式打造項目發展新思路
1.1普及常識,培養興趣
在文化建設工作上,我們不能采用“填鴨式”的建設思路,而應充分利用現有的文化傳播渠道,去培養公眾對藝術知識的求知欲和興趣,引導群眾自發性的學習。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我們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文化自媒體宣傳、知識講座、公益培訓、大中型藝術演出等多種多樣的平臺和渠道,以最貼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方式去普及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與知識。為了使文化藝術教育能夠深入人心,扎根基層。我們除了進行最基本的藝術培訓,還組織了多個社會文藝團隊,比如:少兒合唱團、少兒小提琴弦樂團、館辦舞蹈隊、公益文化使者團隊等。這些團隊都是由專業教師進行訓練,目的是保證演出質量,讓群眾真正喜歡上他們的作品,從而讓他們產生想要參與進來的欲望。這些文藝團隊逐步為我市的文化建設編織出了一張網絡。
1.2動靜結合, 提升審美
只有人民群眾審美能力得到了提升,他們才能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美。因此,舉辦的每一場演出、講座、音樂會、書畫展,都是想把這些藝術形式中最美的一面展現到群眾的耳中和眼前。結合我市傳統文化藝術的演出,加上我們舉辦的展覽和講座,一動一靜,逐步提升審美水平。一個品盡天下珍饈美味的人,自然不會對粗制濫造的食品產生食欲。審美也是一樣的道理,久處芝蘭之室,自然會自發的摒棄負能量,水平低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受惠群眾越來越多,審美水平提升的大環境一旦形成,我們的工作就沒有白費。
1.3整合資源, 挖掘潛能
為了普及人民群眾的藝術工作,我們也要將手中現有的資源整合起來。不但要整合現有資源,為了保證這項工作能夠長久的開展下去,還需要建立完善的培養選拔制度。通過堅持藝術教育,藝術審美及藝術培訓工作,整合我市現有的專業師資力量,加上各種形式的免費培訓班。不斷完善專業藝術人才梯隊,整合志愿者資源,合理分配人員配置,進行專業化建設。使整個公共文化教育和藝術普及工作能夠如同“造血干細胞”一般源源不斷產生新的能量,不斷挖掘我市的民間藝術,不讓其在民間埋沒。我們有責任將其做好,讓人民滿意。
1.4依托載體, 活躍生活
無論是學校、社區、鄉村還是部隊,都是我們在推進工作時能夠很好利用的載體。每逢重大節假日,都是開展活動的機會。藝術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人民才應該是文化藝術生活的載體,讓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群:農民、工人、軍人、外來務工人員、學生、退休職工、空巢老人等通通參與進來,在滿足他們日常生活豐富性的同時,也為文化工作的深入打好基礎。根據不同地區人民的不同需要,制定相應的培訓課程,實現因地制宜,充分調動各個行業,各個生活圈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使這項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升格創新引項目發展源頭活水
在發展理念上,隨著人民生活物質水平的提高,人民對于精神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隨之提升,為避免矛盾的產生,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維框架,進行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尤其是面對社會弱勢群體,我們要本著共同進步,共享建設成果的原則,保證他們享受參與文化生活的基本權利。
在內容形式上,本著“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拘一格降人才”傳統,在表現形式和內容的拓展上,我們已進行了近千次的藝術指導,表現形式涵蓋絕大多數藝術表現形式,充分實現了形式上與民眾對藝術生活需求的無縫銜接。
在推廣方式上,線上和線下活動的兩種方式,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無論是線下的展覽、講座、民間藝術演出;還是線上居民參與的個人作品展示、書畫、攝影、文學藝術等。這些都極大地豐富了文化工作的內容,提高了人民的參與感。每個人都是藝術的參與者、創造者、欣賞者、宣傳者。
全民參與彰顯項目實效地位
項目從實施開始持續到今日,仍在探索的路上。從藝術表現形式上,已從早期的戲曲、舞蹈、書法,逐步拓展至樂器演奏、表演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攝影等多個類別。從參與范圍上,從一開始的市區小范圍參與,到現在整合到周邊鄉村資源和人群,影響力在不斷擴大,逐漸深入人心。
從藝術普及工作一開始,各級領導就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隨著工作逐步進展,主流媒體都進行了轉發和報道,為創新力的出現提供了活力。
結語:在普及全民藝術的路上,只有通過提升創新力,提高執行力。結合實際情況,培養后繼動力,才能將工作持續推進下去。
參考文獻
【1】姜天驕:《迎接十九大特刊文化改革發展:筑牢文化自信堅實根基》,經濟日報電子版: http :// www.ce.cn / xwzx / gnsz /gdxw / 201708 / 22 / t20170822 _25182487.shtml ,訪問時間: 2018年2月21日。
【2】范周:《深度解讀〈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求是網:http :// www.qstheory.cn / culture / 2017 - 04 / 20 / c _1120844234.htm ,訪問時間: 2018年3月20日。
【3】文化部:《 2011年全國文化發展基本情況》,中國政府網:http :// www.gov.cn/ test / 2012 - 04 / 11 / content _ 2110583.htm ,訪問時間: 2018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