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蘭
摘 要:《生活與哲學》思辨性強,但學生往往對哲學望而生畏。以議題為統領,引入哲理性詩詞,讓學生在議題的探討中思辨,在詩詞的熏陶中升華,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更有助于將美育滲透在思想政治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生美的思維、美的情懷。
關鍵詞:哲學? 議題式? 哲理詩? ?美育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是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節目從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切入點,旨在推動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動闡釋與廣泛傳播。節目一經推出,輕易之間就撥動了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激起了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增強了文化的自覺和文化自信。
相比之下《生活與哲學》思辨性強,但書本案例陳舊,學生對哲學是望而生畏。為了引導學生更好的運用辯證的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建設祖國和家鄉的使命感,筆者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一課中圍繞著“平語近人,知行合一”的主議題,引用總書記在不同時期引用的詩句為分議題展開教學,讓學生在議題的討論中習得知識,在詩詞的熏陶中升華情感。
一、互助學習,風云角逐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作為課堂的導航者,教師預先設計本課導學案,讓學生明確本課議題“平語近人,知行合一”,通過引用“平語”中的詩句設置三個分議題,即“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從我國的矛盾變化看兩點論與重點輪),“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從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學習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從古城西街復興探討如何運用對立統一的方法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
然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為了更好地深入探究,為課堂議題的展開做好充足的準備,學生事先以學生學習共同體的模式,圍繞議題查找資料、訪問、調查;通過共同體學習護航進行組內資料整合和疑難解答,為課堂活動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學生通過任務驅動,和競爭機制的引入,主動性和積極性被極大調動。在查找資料和翻閱古詩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所觸動。
二、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艾略特曾說過,詩與哲學是關于同一世界的不同語言。作為語言精華的詩詞,具有比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更強的理性力量 , 更易達到透悟的哲理高度。 基于學生課前準備的基礎上,教師引入三句 “平語”——“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引導學生學習共同體分析詩詞背景,了解詩詞表達的含義,探究總書記用不同的詩詞概括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說明了什么。簡單而富有深意的詩詞,直接引領師生直面我國的發展歷程,恰如其分地導入新課,引出分議題“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教師趁機展示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矛盾變化,并引導學生以圖示法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在認識到我國國情變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進行區分,明確主要矛盾,懂得“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
三、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烏申斯基曾提到: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罔顧學生興趣的教學宛如鞭撻繩縛,會降低學習效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筆者在學生對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有了事先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及如何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集體是力量的源泉,眾人是智慧的搖籃。學習需要互助,國家建設亦是“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仍有千千萬萬的難題需要我們迎艱克難。而港珠澳跨海大橋的順利通車,更是向世人展示了我們中國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堅韌品質。特別是通過視頻,以動態的畫面和詳細的數據展示港珠澳大橋的成就時,學生內心的情感不禁被點燃,愛國之情油然而生。而此時的各小組收集的“平語大比拼”更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讓學生找出在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總書記引用的古詩詞,進一步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四、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節里生生不已的是生活。知識唯有回到生活中,才能煥發生機。正如袁振國先生在《理解文科教育》中提到:“文科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最終形成自己的豐富精神世界。”為了更好地落實“平語近人,知行合一”的主議題,各小組紛紛上臺展示課前做的西街現狀調查,并針對西街復興提出創想和建議。各學習共同小組針對調查現狀以PPT、視頻采訪、問卷統計、小游戲帶入制作等方式,充分展現了他們對家鄉的文化的認同,對古城文化復興的期望。課堂上學生通過民主評議和投票的方式,選出最有創意的復興計劃,加以完善,并參加學校的《閩南文化進校園——我的古城復興計劃》研究性學習展示。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踐行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古訓,詮釋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詞的哲理美,為思想政治課堂增添了趣味,將哲理詩恰如其分地運用到課堂上有助于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使命感,更有助于深化課堂教學,讓課堂成為詩意的棲居。
參考文獻:
[1]謝奎芳.淺談詩歌在政治課教學中的妙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2]鮑金琳.以議題為統領,提高課堂價值高度——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例.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24-25.
[3]陳貴新.讓高中哲學課堂充滿詩意與文化自信——淺談古典詩歌在高中哲學教學中的運用[J].教學考試,2018(3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