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琳
摘要:隨著我們國家的教育行業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年齡段都是不同的,所以存在的心理方面的壓力也是不一樣的,往往對孩子心理造成影響的因素有家長方面的影響,學校方面和社會因素等原因。本篇文章主要針對小學階段中年級的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處關系具有什么樣的影響。
關鍵詞:小學階段中年級;師生關系;心理健康;策略
引言: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們國家的教育行業已經登上了熱點教育話題,但是我們國家小學教育的現在狀況往往是忽略了這一問題,那么孩子的在校時間是比較長的,所以小學的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程度有著一定的影響。
一、認知
1.1小學師生關系對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自我概念是什么,自我概念是一位國外的心理學家提出的一個概念之一,具體是指一個個體把自己看作一個整體來看待整件事情。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的情況,對兒童的社會行為、和個人的處事能力都會有著很重要的影響。
最近的這今年中,我們國家有很多的教育方面的學者,都對自我概念作出了探討,但是在這些討論中,對于小學生的自我概念問題討論比較少。在小學階段,隨著年齡的增加,一些小學生也就慢慢開始有了一定的自我觀念和獨立性。小學的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兒童在學校期間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而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發展程度對小學生的心理成長情況也會造成影響。根據一些數據顯示,有很大一部分學生和老師的關系發展具有異常的,往往這些學生都會有一些自閉的傾向,學習成績會受到影響,也會對學生的社會交際能力造成影響。但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相處的比較融洽的情況,這些學生往往成績一直具有穩定性,并且有利于這些學生的自我概念的發展。所以說小學階段中,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對兒童的自我概念發展具有比較重要的影響。
1.2小學師生關系對于兒童自我概念的構建的重要作用
在對小學生自我概念的研究過程中,教師的日常工作和與學生的日常相處情況給研究帶來了很多的話題。小學中年級這個階段的孩子屬于比較特殊的年齡段,對于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也是非常重視的,這時候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老師是相比較學生的家長而言與學生相處時間更多的,所以教師在日常的上課期間可以隨時觀察兒童的上課學習情況,對學習的態度和日常的行為。老師和學生關系的親密指數、或者發生沖突的頻率都與學生的自我概念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情感
2.1教學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
教師在課堂上教學的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課堂上的改變來影響學生的情緒和學生的意志的領域,如果教學內容可以觸及到上課的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那么這堂課就會變得非常的有效。在整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個人情緒對于整個教學都是有影響的,而且如果教師帶著情緒給學生上課,也會影響學生在上課時候的情緒,還會影響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
在上課的時候,教師要避免給學生規定一個情景,所謂的老師給予學生特定的情境界定則其實是老師對學生的學習思維的一個界定。如果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直接給學生界定了不良的情景,那么學生也自然會帶著一些不好的情緒來上課,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中,學生是課堂進行過程中的主要參與者,老師要不斷的開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己發掘和創造。課堂上的老師多給學生提供一些實踐的機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的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隔閡。
2.2小學師生關系是兒童早期情感培養的重要影響因素
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對小學階段中年級時期的情感培養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學生對哪一門學科的喜好程度,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取決于代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現在的小學教學中,很多的代課老師只關注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往往都會被代課老師忽略。如果老師對學生的態度都可以是比較短親切并且具有高素質,讓學生覺得很容易接近,在一定程度上不僅能夠讓學生把成績提高上去,還是學生在早起培養感情方面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
三、行為
3.1親社會行為
發展與社會的適應能力是當今教育行業中的一個新的問題,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是處于學齡時期,學齡時期正是發展和學習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時期。小學階段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好壞,也直接影響著兒童的自身性格和心理健康情況。
親社會行為對于小學階段的兒童來說,有利于發展兒童的幫助和融入周圍的人文環境能力,也對在兒童與人交流溝通的時候,可以與人成為比較親密的人與人的關系。小學階段的兒童出現了愿意與其他人進行合作和物質分享等親社會行為,會幫助兒童在日常的社交等一系列的活動之中獲得成功。在小學階段中年級的學生中如果出現了親社會行為,也對形成一群具有積極性的群體具有一定的幫助,從而可以改變整個社會的風氣。一個群體可以具有親社會的表現時,這個群體里面的成員和成員之間的關系也會非常的融洽,成員之間的關系團結和融洽會使整個團體的辦事效率更高,辦事的質量更高。
兒童在親社會行為的同時,能夠時刻的關注到其他人的心情情緒和感受,和其他的兒童一起相互幫助相互合作分享,可以是兒童具有積極向上的思想。
3.2學業行為
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如果比較好的情況下,會對學生對于學業的態度具有一定的改變,使學生對學習具有積極性,主動性。比較和諧的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可以創造出一個好的教學和學習氛圍。在小學階段的課堂中存在著一個非常多的不好現象,就是有很多的孩子已經出現了討厭學習的現象,這一些學生相比較成績較好的學生而言,學習底子和基礎有點差,在平常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成績一直都得不到提高,會讓學生自己覺得已經努力了但是沒有收獲,從而產生了討厭學習的情緒。
小學階段的中年級的學生中,不僅僅會出現厭學的情況,由于年齡的限制,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的條理性也會非常的差。作為小學階段的老師,要多于學生接觸,了解學生在學習上的不足之處,慢慢的提高孩子的條理性,多于孩子的家長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的家長在一定程度上取消對孩子的約束,從而鍛煉孩子的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也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存在的一個大的問題,這是在小學課堂中普遍存在的,那么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上課教室在與孩子進行的同時可以改變上課的模式,添加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課堂內容,改變教師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添加一些具有實踐性的課堂活動,讓教師和孩子同時參與進去,不僅能夠促進老師與孩子之間的關系,還能讓孩子的注意力集中。
結束語:
小學的課堂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的課堂,而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的課堂,小學課堂的成功時需要老師和學生建立起良好關系的基礎上去建立課堂的。老師和學生的地位平等,可以拉近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所以老師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以尊重學生的思想為前提下,再去進行別的工作。即然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了當今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的教育工作,那么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的更新教育方式,從而培養出更多的綜合能力比較強的學生。
參考文獻:
[1]梁鈺苓,鄒泓.青少年人格與友誼質量、師生關系的關系[C].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12.
[2]黃淑蕓,蔡青.構建和諧師生關系,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J].當代教育論壇,2010(5):70-72.
[3]紀莉莉,周亞亞.小學師生關系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19):4-6.
[4]扶躍輝.師生關系研究新進展[J].青年學報,2014(3):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