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丹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素質教育理念已深受社會大眾的認可,并在學校教育中得到全面實施。小學體育教育對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小學生普遍具有較為強烈的好奇心理,活潑好動,喜歡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或游戲。在這種情況下,引入花球啦啦操能夠有效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小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興趣,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教學中,有效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本文對花球啦啦操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可靠的建議,促進小學體育教育的發展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體育;花球啦啦操;教學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受到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小學體育教學越來越受到學校、家長以及社會的重視。特別是近年來各類小學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以及規模的擴大,一方面給學生帶來了歡樂,使小學生產生成就感;另一方面也讓觀眾看到了精彩的體育賽事,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在這種情況下,改革小學體育教學,實現體育教學創新,提高體育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效提高綜合素質,就成為當前小學體育教學的重點工作內容。而花球啦啦操的引入,不僅豐富了小學體育教學的內容,促進小學體育教學的多元化發展,滿足小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且還能夠以團體訓練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合作以及體育競技的精神和意識,對培養和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簡析花球啦啦操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
花球啦啦操是啦啦操的一個重要分枝,同時也是一項團體性體育項目,由于動作簡單易學,因此很容易普及推廣,而且深受社會大眾的喜愛。花球啦啦的展現形式非常豐富,不僅動作優美,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豐富的展現形式能夠滿足小學體育教學的多樣化和多元化需求,對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具有突出的作用。
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小學生的身體生理發育還不完全,在這種情況下,很多體育項目由于無法有效保讓安全問題,因此并適用于小學體育教學,這就嚴重限制了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多樣化發展。而花球啦啦操的引入,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既能夠保證小學體育教學的安全性,還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此外,優美的花球啦啦操動作能夠在精神上滿足小學生的審美需求,對于調動小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小學生終身體育理念和競技竟夜,具有突出的作用。
2、花球啦啦操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策略
2.1根據小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實際需求對花球啦啦操動作進行優化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而且還要充分重視小學生身體素質的個性化差異以及多元化需求,從而對教學進行科學合理進行規劃,保證小學體育教學既能夠有效達到教學目標,同時還能夠保證小學生的身體安全,在此基礎上對小學生進行個性化教學培養,滿足小學生對體育教學的多元化需求。要實現這一目標,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引入應用花球啦啦操,就必須要以小學體育教學的實際需求為依據,對花球啦啦操的動作進行改進和創新,同時根據小學生的身體發育情況以及個人愛好選擇適當類別、顏色的花球,尊重小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教學主體動位,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效率和質量,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2.2強化實踐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
花球啦啦操同時具有健美操和舞蹈的特色,而且具有極為廣泛的取材范圍,能夠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有效改進和創新,從而滿足參與者的實際需求。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引入花球啦啦操,教師根據實際教學需求對花球啦啦操進行有效改進和創新之后,必須要加強實踐教學,從而充分發揮出花球啦啦操的優勢,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利用現代信息化教學設備,例如多媒體視頻等等,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師可以通過新自示范動作、動作分解等多種教學方法,向小學生教授花球啦啦操。同時還要讓學生多加練習,鞏固教學效果,真正調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身心都得到滿足,從而培養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2.3通過舉辦花球啦啦操賽事活動鞏固教學效果
通過舉辦各種花球啦啦操賽事,能夠有效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主動進行學習和練習,對鞏固教學效果具有突出的作用。此外,花球啦啦操是團體性運動項目,通過參加賽事,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以及體育競技精神,還能夠促使小學生產生緊迫感,從而更加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之中,改正不足,提高自身的花球啦啦操水平,對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結束語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小學體育教學必須要作出有效的改革和創新,以適應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有效培養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小學生日后的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更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儲備大量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華汪.淺談小學體育課花球啦啦操的有效教學實踐[J].家長(下半月),2018,(2):39.
[2]張貝貝.北京市小學花球啦啦操訓練內容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7.
[3]蘇云玲. 淺談花球啦啦操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 新校園:中旬刊, 2017(3):1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