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艷杰
摘 要:我國從古至今,從孔子、老子、孟子、旬子等哲學家、教育家,到諸葛亮及近現代的每一-位偉人,都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煉與提高,不養成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行,則難以勝任社會的需要,更難以在社會上立足。我們的中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棟梁,他們肩負著祖國的重任,所以提高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是至關重要的。 而家庭是孩子受啟蒙教育的地方,也是其健康心靈塑造的基本環境。正如習總書記強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就開始接受家庭教育,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家庭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也十分深遠。本文旨在探討家庭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及優化路徑。
關鍵詞:家庭教育;學生;思想品德;影響;優化路徑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家庭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甚至對于一個人一生的成長和影響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家庭教育是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一種教育方式。將學生思想品德建設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重視家庭教育,能夠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家庭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積極影響
(一)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為教育孩子提供條件
卡婭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安徒生也說:“做孩子的榜樣,是父母培養成功孩子的捷徑。”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家長自身素質,以道德育道德,以人格育人格,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要首先做到。家長既是父母,又是老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你希望孩子將來對你孝順,自己首先應該孝敬父母,做一個孝子;你希望孩子文明禮貌,自己首先應該成為一個高素質、有修養的人;你希望孩子勤儉節約,自己首先應該改掉鋪張浪費的陋習;你希望孩子求知欲強,自己首先應該成為一個喜歡讀書、熱愛學習的人;你希望孩子胸有大志、虛懷若谷,自己首先應該學會寬容,克服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的毛病。家庭教育在學生思想品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為教育孩子提供條件。
(二)良好家庭環境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家庭環境和諧,家庭教育得當,將有助于小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時對孩子以后的成長和學習也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建立良好家庭環境的形成有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要大力提倡家庭美德,正確處理家庭成員的互相關系,形成良好規范。如說話辦事不能以勢壓人,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樣教人,要相處和睦,尊老愛幼,語言文明,努力構建家庭的融洽氣氛,充分體現家庭是生活之港灣,才有助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消極影響
(一)家庭教育觀念有誤區,不利于學生品德發展
許多家庭教育最明顯的誤區之一,是把分數當成智力發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當成孩子學習能力強弱的尺度。分數與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數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許多家長只要求孩子從小拿高分,卻忽視了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猶如舍本逐末,致使學生學習盲目追求高分,有時學生為了高分不擇手段采取作弊行為。
(二)不良家庭環境給學生品德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有的家長素質不高,品行不端,沾染黃、賭、毒、黑、邪等社會丑惡行為;有的嘴饞手懶,連家務也你推我推,甚至經常發生家庭暴力;有的對社會現狀不滿,牢騷滿腹;有的吹牛撒,不干正事實事,對孩子只養不教,或者言傳身不教,忽視道德品質教育,甚至鼓勵孩子逆向發展。所有這些現象,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進而學習父母,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社會未形成合力
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負擔著把年輕一代培養成思想品德良好青年的任務。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在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均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只有把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教育統一起來,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目標一致,功能互補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學生品德建設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促進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身教與言教結合
言傳身教,最早出自《莊子》:“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言傳,意思是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也就是用行動示范。家庭教育中的言傳身教包含許多方面,比如父母教育孩子,長輩教導晚輩等等。同時,家長也要身體力行,為學生做好榜樣。記得有一個“曾子教子”的故事,說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她的兒子哭鬧著也要跟著去,曾子的妻子就哄兒子說:“你回去等著我,我回來后殺豬給你吃。”結果曾妻從街上回來后,看到曾子真的要殺豬,就急忙阻攔道:“我不過是跟孩子鬧著玩,是哄孩子的。”曾子說:“跟孩子不能開玩笑,孩子年幼無知,處處模仿父母,今天你欺騙他,就是教他學你的樣子騙人,做母親的欺騙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不會相信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啊!”于是曾子殺了豬, 煮肉給孩子吃了 。這個故事 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要慎重許諾,言出必行。
(二)堵截與疏導結合
學生畢竟是孩子,有惰性,獨立意識雖逐步增強,自制能力卻較弱,在家庭教育中,若疏于堵截,則容易引發學生的自我放縱心理,滋長違紀言行;但學生也是鮮活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有很強的主觀能動性,必須通過疏導實現其“主動接受”。若不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他們難以口服心服,主觀能動性也難以發揮。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會現存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成為“美德的集合體”,而是啟發和喚醒學生的道德自覺和道德良心,使學生樹立道德理想,領悟人生真正的意義,而“啟發”和“喚醒”的方法就是“疏導”。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必須堅持堵截與疏導結合的原則。
(三)應急與預防結合
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進行德育管理時必須隨機應變,采取應急措施。預防的實質是主動教育管理,家長必須預測學生的思想狀態,未雨綢繆,有的放矢地采取防范措施,絕之于未行,止之于始萌。通過諸方面的有效教育,引導學生向積極的、健康的、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標。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家庭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至關重要,在家庭教育中要堅持身教與言教結合、堵截與疏導結合、應急與預防結合的原則,更好的發揮家庭教育對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萬柏 .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 [M].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3:212. [2] 陳鶴琴 . 家庭教育 [M]. 上海 :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152.
[3] 卓 瑪 吉 . 家庭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影響及對策探析 [J]. 考試周刊 ,2013(11):137-138.
[4]蒯秀麗.家庭教育對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影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