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利平
摘要:隨著近些年來新課改的政策實施,學校越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是目前學校在指導學生課間活動時,會遇到了學生課間活動內容僵化,教師組織相關活動不力,不能夠惠及絕大多數學生等眾多棘手問題。為此,學校需要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細致籌劃,綜合性分析學生的活動實際,從學生的活動習慣和興趣偏好入手,為其設計最有效的活動內容,全面提升學生課間活動的綜合品質。
關鍵詞:開展;課間活動;培養;學生素質
在指導學生參加相應的課間活動時,學校需要考慮到活動本身的作用,以及課間活動的初衷。這樣學校在為學生創建相應課間活動時,就能夠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因此,學校需要通過課間活動使學生放松心態,并進行有效的身體鍛煉。并且需要教師結合學生興趣,充分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及時轉換自身心情。最后,學校應為學生提供多層次、多角度的課間活動選擇,使得學生能夠切實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
一、放松學生心態,進行游戲鍛煉活動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知識的教育,還需要通過相關的課外活動來使學生能夠放松心態,最終使其具備良好的學習狀態。為此,學校應當按照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引導學生參加一定量的體育運動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緊張的腦力學習之后獲得身體和精神上的放松。故而,學校應當結合學生目前的身體素質,為其創編相關的體育運動活動,使學生能夠在課間進行體育運動鍛煉。此外,學校可以集合眾多體育教師,為學生創編合適的教學內容,并引入和游戲相關的運動元素,從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課件體育運動興趣。通過教師創編的游戲化體育運動課間活動,使學生的心態得到有效的放松,最終有益的課間活動幫助學生及時調整身心,提升學生的學習狀態。
例如,學生在課間進行活動的過程中,學校體育老師結合班主任老師,為學生創編出體育運動和游戲相結合的活動。為此,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年級特點,為學生們創設不同的體育運動活動,使學生在游戲化的可見活動中獲得身心的放松。其中小學低段的學生活動量最小,教師為其創編了跳繩、丟沙包、跳房子等體育運動互動內容。對于小學中段的學生而言,身體機能相對較好,此時教師為其布置了跳皮筋、羽毛球等活動。而小學高段的學生則因為身體綜合素質較高,所以教師為其設計了乒乓球、籃球、長跑等運動,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身心放松,并提升學生的課間活動質量。
二、結合學生興趣,提升學生活動能力
學校引導學生進行課間的相關活動,需要重點關注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學習意在培養學生的知識基礎,并使其擴展自己的興趣愛好。為此,便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幫助,用以改善學生的活動能力。對學生而言,課間的活動需要使其身心思維得到放松,除了有效的體育運動之外,還應當有對應的腦力興趣活動進行拓展。為此,學校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興趣愛好狀況進行分析,為學生拓展與其愛好相關的腦力活動,這樣便能夠使學生大腦的思維活動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會發現部分學生喜歡玩五子棋等棋類游戲。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組成相應的游戲活動小組,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獨立的篩選,并加入到自己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中來。學生之間能夠通過對應的棋類活動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互動,一方面學生能夠彼此溝通放松心情,另一方面學生也能夠在下棋的過程中收獲快樂。教師通過結合學生的興趣對其進行相關活動的指導,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課間活動質量。學生在相應的活動中不但能夠體會到游戲的樂趣,還可以借助課間的活動提升自己的下棋水平。
三、開展分層活動,增強學生綜合素質
在開展相關的課間活動過程中,學校需要注意學生之間個體存在的明顯差異性。對于學生而言,受到其年齡、性格、心理身體狀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時間可能喜歡的課間活動也各不相同。為此,學校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具體狀況,為學生創編對應的課間活動,通過有效的活動分層,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課間活動內容,從而使學生的課間活動變得更加有益。學生通過適合自己的課間活動訓練,能夠有效調節自身的身心狀態,長時間保持良好的生活學習心態,最終切實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相關課間活動的過程中,按照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偏好進行課間活動的創編。通過教師的有效活動創設,使得相關活動成為幫助學生身心放松的有效方式,同時打破以廣播操、跑操為定式的課間活動藩籬。學校創設各種活動,按照學生身體素質水平,以及對應的氣候季節特點進行統籌安排,使之能夠對每一個年段的學生都有所幫助,切實提升每一名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課間有益活動時,需要幫助學生放松身心,提升學生的各項活動能力,并進行針對性的分層課間活動,從而使課間活動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內國.挖掘資源 突破制約農村小學大課間活動開展的瓶頸[J].當代體育科技,2018,8(20):55-56.
[2]張衛華.小學體育大課間活動質量保證與成效監控的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5,31(1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