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吉
摘要:化學是高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從近年來的化學高考試題中可以發現,高考不僅要求學生扎實地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理解內在聯系,還要求學生在這一基礎上進行靈活變通,將化學知識最終轉化為學科素養。這就對高中化學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具體的要求,要求教師站在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備考策略,本文就如何采取科學的備考策略進行了具體的探究,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科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高考;備考策略
高考既是對學生文化素質的檢驗,又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所以高中化學教師要抓好學生兩方面的訓練:一是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把現有的知識進行重構,形成系統的完整框架;二是把機械的重復題型訓練轉變為能力的提升,提煉學科素養的內涵。教師要落實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實驗與探究的能力,落實整合化學學科不同模塊的主干知識,進行有效的訓練和習題講評來糾錯補缺,使高考化學題呈現新的特點。
一、構建化學模型,促進遷移思維的應用
將原有的化學知識形成網絡,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這是讓學生進行理解性學習的關鍵。在備考中通過構建化學模型的方式,能讓化學知識可視化,凸顯了焦點集中、層次分明、節節相連的特點。例如,在復習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特點時,應與學生已學過的原子結構和共價鍵的知識,圍繞有機物的核心原子展開逐層剖析,給他們投影正確的甲烷、乙烷、丙烷的球棍模型,引導學生搭建乙烷、丙烷、丁烷等有機物的球棍模型進行討論,使他們明白有機物種類繁多的原因,這樣才能使學生對知識點概念的提出、描述方式、基本性質及變化的規律有直觀、系統的認識。另外,將原有的知識技能進行重組與創新,是學生內化知識的過程,這是讓學生綜合性學習的重點步驟,所以教師可以采用思維樹狀圖,引導學生對各種理論的知識要點進行梳理和學習,對相關知識點之間的不同點和特殊點加以修正、標注,使學生將重點、難點與原有知識形成網絡記憶,扎實基礎知識的根基,從而實現良好的思維遷移,讓學習效果也得到了具體的體現。
二、落實習題訓練,有效講評查漏補缺
有效的習題訓練是高考化學提分的方式之一,教師有效的講評是實現學生解題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礎。傳統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師常以題海戰幫助學生進行復習,以備戰高考,但對于“繁、難、亂”的高中化學學科來說,這種方式會使學生感到更加困惑。有效的化學習題課一是為學生講解試卷編寫的意圖和特征,訓練學生對題目的理解能力;二是講如何審題,使答案更加表針和規范,強化學生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對于錯題,從命題視角分析,要利用“多題一解”的方式分析和解答問題,強化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從教師視角分析,要訓練學生“一題多變”的思維與能力,在高考中做到靈活應變;從學生視角分析,要考慮學生怎樣答題,為什么會出現錯誤?從實戰方面培養學生的“一題多解”,不僅要會做,還要用高效的方法保證其正確性,要從知識的角度為學生彌補漏洞,對易錯試題進行總結、剖析,掌握學生的錯解思維,從深層次上總結和分析錯因,努力做到相似題型不混淆、會做的題不失分。高中化學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自身學習進行和情況制定復習進度表,并整理好自己的錯題本,不能僅滿足于聽懂教師的教學內容,而要將其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三、研究實驗教學,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化學實驗是強化研究過程與探究意識的重要教學活動,而高考也要求學生具備嚴密的思維能力。實驗能力的培養既關系到化學基礎知識的掌握,也關系到實驗操作過程的體驗,更關系到對整個實驗活動的系統歸納與靈活運用。因此,在高中化學實驗總復習時,教師應當對其進行改進、完善和拓展,增強實驗的探索性和綜合性,使之更貼近對實際問題的解決,關注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并使學生逐漸將這種能力轉化為素養。例如在復習乙烯時,教師可以思考如何將乙烯的制備、凈化、乙烯與溴水、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作用、收集、點燃等組合成系列實驗,從而達到對乙烯的整體認識。把這些實驗進行歸類整理,可使學生把印象中的知識綜合串聯起來,使它們成為具有新功能和新特征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也會得到有效的訓練。由于學生的認知活動是建立在教師的認知活動上的,所以教師也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要學會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這樣才能找到學生的關鍵問題,進而逐漸拔高學生的化學能力,提升復習的實效。教師在注重能力的同時,還要規范學生的答題,培養學生良好的答題習慣,使他們更好地適應高考。
綜上所述,當今教育教學背景下的高中化學備考策略,需要教師努力轉變觀念,不斷將現代化教學元素融入學生的復習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由整體到部分,再由部分回歸到整體,進行基礎訓練、提高訓練、能力訓練等多種形式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在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基礎上,讓學生的化學能力得到有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蕾.高中化學高考備考策略的運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8(16):60.
[2]鄧婕. 遷移思維為導向的高考備考探索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