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
摘 ?要:《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將英語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把生活題材引入到英語課堂之中”。換言之,英語教學應立足學生生活,使英語教學充滿趣味性、生動性與有用性,以使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溝通與交流,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養。本文就對小學英語生活化教學策略展開論述。
關鍵詞:小學英語;生活;導入;情境;作業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其主要用途是通過學習相關語法知識,掌握相關語言技能,進而將其成功地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并立足現實生活與學生特點,力求實現課堂導入生活化、情境創設生活化及作業布置生活化,以使學生得以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之中學習并運用英語,從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
一、取材現實生活,實現課堂導入生活化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作為一節課的開端,它雖然所占時間很短,但卻在極大程度上關乎著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影響著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首當其沖地就是要在充分認識到課堂導入重要性的基礎上,從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生活經驗出發來對其進行精心設計,以便在激活課堂教學活力的同時,還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始終以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投入到對英語知識的學習和探索活動中。
在教學《What Do They Look Like?》這課之初,我先是以自己的全家福導入了新課,并借機向學生滲透了描述人物外貌特征的單詞及相關短語。之后,我運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出示了具有不同發型的人物圖片,并依次向學生問道:“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在這之后,我向學生出示了趙薇的圖片,并對學生說道:“I want to have the same hairstyle as Zhao Wei.”接下來,我讓學生根據圖片來對趙薇的發型進行描述。如此,通過在導入環節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初步了解并學習了本單元的重點單詞。
二、高度還原生活,實現情境創設生活化
學習,講究“身臨其境”。英語學習更是如此,只有當學習的內容被置于相應的場景或氛圍中,才會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促使其更為深層次地理解和體會學習內容。而生活情景模擬對話活動既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強烈的生活氣息,又能夠讓學生在情景模擬中鍛煉語言交際能力。因此,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不妨借助語言操練的機會,通過創設生活化語言情境來激發學生的交際興趣,使學生得以在真實的生活情景中鍛煉并發展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
待引導學生初步學習并掌握了《How Much Is It?》這課的重點單詞和句型之后,為了促進學生的課堂參與,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模擬“點菜”情境。即將講臺看作飯店,將講臺桌看作餐桌,我在上面擺放了一些食品圖片(其中標有價格)。之后,我讓學生兩兩結組,其中一名學生扮演顧客,另一名學生扮演服務員,要求他們運用所學句型來開展模擬點菜對話活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而且還有不少學生憑借自身的生活經驗而在對話中加入了一些創新點。如此通過創設生活化語言操練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交際興趣,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三、聯系學生生活,實現課后作業生活化
生活中的英語交際是最真實、最有效的提高學生英語綜合素養的途徑。因此,以課后作業為向導引導學生回歸生活,不僅可以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而且還能夠切實培養學生靈活運用英語知識的能力。因此,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們應基于學生角度,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以便在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同時,還能夠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使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在教學完《All about Me》這一單元之后,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調查組內成員的年齡、身高、住址以及喜歡做的事情等。要求:以表格形式呈現調查內容,以報告形式進行匯報展示。在調查過程中,學生可能用到的句型有:How old are you? Where do you live? What do you like to do? 這樣一來,不僅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而且還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如,在講授完《Li Ming’s Family》這課之后,我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整理自己家人的有關信息,并在課堂上進行介紹,以加深學生關于家庭成員單詞的印象,鍛煉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英語教學應盡早走出“教教材”的誤區,讓生活融入英語課堂,讓教學的各個環節彰顯生活氣息,以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得以在英語教學中充分彰顯,從而促使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能夠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思敏.如何打造生活化小學英語教學[J].學周刊,2017(10):95-96.
[2]陸靜.在生活中收獲知識——淺談小學英語教育生活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