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燕絨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求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課程中的朗讀指導,決不僅僅關注某個字的讀法,某個句子的聲音強弱變化,而是通過范讀啟情,情境激情,想像悟情讓學生真正喜歡上文本,興趣盎然地走進去,深情并茂地讀出來。
關鍵詞:語文課堂;感情朗讀
正文:
曾聽過某位教師執教《珍珠鳥》一課,。在指導學生讀“白天,它淘氣地陪伴著我;傍晚,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喚聲中,飛到籠子邊,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鉆進去”這句時,先請一位學生朗讀,但學生讀得比較平淡。教師說:“我們要有感情地去讀,讓小鳥鉆進去。”接著請另一位學生朗讀,著位學生仍沒有進步。見兩位學生都沒讀好,教師便說:“大家要注意那個‘進字,要讀得重一些。”于是,一學生故意將“進”字讀得很重,最后,這位教師便讓其他學生模仿他讀。
無獨有偶,幾年后,又聽我市一名教師執教《船長》時,她是這樣引領學生展開朗讀的。
師:同學們,從不可開交到井然有序,這是一次根本性的轉變。這次船長是怎么指揮的呢?請同學們找找相關語句。
師:這段話應該怎樣讀?
生:簡短有力。
師:你找到了課文中的關鍵詞,真不錯!
生:簡短有力,就是要讀得重一點,快一點。剛才××讀得太慢了。
師:說得真好,簡短有力就是聲音要大,語速要快。讓我們有感情地來讀一讀。
生興趣盎然,他們已仿佛在比誰讀得既快又重了。
上述兩節課的感情朗讀指導帶給了我強烈的心靈沖擊,引發了我對感情朗讀的思考:《現代漢語詞典》對“感情”一詞的解釋是:對人或事物關切、喜愛的心情。那么,“有感情地朗讀”即帶著關切與喜愛的心情去朗讀。但是從接觸到的課例來看,教師并沒有引領學生帶著關切與喜愛之情走進文本,卻只迷戀于聲音強弱與朗讀技巧的指導。朗讀中,學生并沒有表達出對文本的喜愛和關切的感受,而是在拿腔捏調、呆板地模仿。這種隔靴搔癢的朗讀指導,只會使學生無病呻吟。朗讀作為語文教學有效開展的重要途徑,作為語文課堂上最常規的教學手段,如何使我們語文課堂中的感情朗讀指導更有力呢?我認為必須進入文本,揣摩詞句引起內心的感受與情感的共鳴運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情感和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地讀課文,主動輕松活潑地讀課文,才能使學生走進文本,讀出感受。
一、范讀啟情? 引導學生走進去,讀出來
小學生模仿力很強,教師的范讀對于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十分有效。尤其在低年級,教師進行示范朗讀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讀書還處于初步學習階段,他們面對的是陌生的課文,對一些生字新詞及長句子,要很流利地讀出來有一定困難,更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這需要教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隨著老師的范讀,課文中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會像溪水一樣汩汩地流入學生的心田,激蕩起學生情感的波瀾。
教學《棉鞋里的陽光》時,我通過范讀讓學生感知媽媽關切的語氣,孩子疑問的語氣讓學生的情感在教師的范讀中得到共鳴,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從而,學生連忙體會到了媽媽和孩子的不同語氣。可見,教師的范讀,以聲傳聲,以情激情,引發的是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引發的是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越容易走進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
此外,我覺得并不是任何時候都進行范讀。范讀時機也應有所選擇,不是學生初次接觸文本就范讀,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對文本的感知能力,我覺得在如下情況下應該進行范讀:(1)在學生無法讀得到位時范讀,這時,教師要做到語言準確,富有激情,表情到位,感情到位,真正為學生起到示范作用。(2)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內容可范讀全文。(3)為解決一些重點句段(或難點)時可范讀,范讀那些與中心思想關系密切、語言鮮明生動的段落。
二、情境激情? 引導學生走進去,讀出來
索然無味的朗讀指導,不但無法激起學生心中的情感漣漪,導致學生情感無法投入,而且師生之間也不會產生對話互動。教師只有精心地營造場景,讓學生帶著關切與喜愛的情感走進文本,才能讀得“趣味盎然”,實現感情朗讀。
教學《胖乎乎的小手》時,我營造朗讀氛圍,采用激將法讓學生展開賽讀。比賽之前,我說:“大家先練習一下,然后我們比賽,評比最佳蘭蘭、最佳爸爸、媽媽、奶奶。”學生馬上積極練讀,有的搖頭晃腦,有的互相合作……場面真是熱鬧。一個男孩子第一個讀,他讀的是爸爸的話,讀得有模有樣,比較投入。聽后,采用了電腦評價的方式(即把課文中的插圖——爸爸、媽媽、奶奶、蘭蘭圖畫掃入電腦,做成動態的畫面,并配上人物說話的聲音),讓“爸爸”做點評:“謝謝你,表達出了我的感情。”這時,學生的激情被激發出來了,全班小手林立。我趁熱打鐵:“誰能當選為最佳爸爸呢?為了更有把握,請大家再練練。”學生練得更加投入了。我又邀請了一個男孩子讀,并讓學生比較點評。隨后,學生進入了最佳媽媽、奶奶、蘭蘭的評比中……
學生在自身經驗、愛好的牽引下參與課堂教學,憑借感悟投入朗讀。教師若不營造場景,學生就會厭倦朗讀。而當學生本能的好奇心被老師用比賽的方式激起時,學生心中的朗讀欲望也將隨之升起。
三、想像悟情? 引導學生走進去,讀出來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小學生的情感是伴隨著清晰的表象和正確的理解不斷深化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引導學生利用文本信息,憑借聯想,激活已有的生活積累,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再現課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學生生成感受并體驗這種情感。學生也可以通過想像,借助生活經歷中類似的情感體驗去感受,讀出感情。例如,王雷英老師在執教《軍神》時,要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的理解生成感受,讓學生邊讀邊想像喚醒學生讀書的感受,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受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師:手術前我們感受到了劉伯承剛強的意志,堅強的毅力,手術中呢?來,請你讀。
師:告訴大家,再讀這段話地時候,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師: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他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
師:你是抓住了重點詞句來理解是嗎?
師:什么是“一聲不吭”?
師:三個小時的手術在拒絕使用麻醉的情況下,要把息肉一刀刀割掉,難道他就不疼嗎?帶著感受讀一讀這段話。
師:會讀書的讀到一個句子就會浮現出很多情節,加入我們就站在手術臺旁,閉著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手術臺上哪些情景?第一刀割下去,第二刀,第三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你內心有什么感受?
師:當你們親眼目睹了這一切都時候,劉伯承在你眼中是個什么樣的人?
師:帶著感受讀讀這段話。
又如我在教學《浪花》時,是這樣引領學生讀的:
師:孩子們,你們從哪里讀到了浪花的美麗、可愛與頑皮呢?
生:我從“浪花看見了,邁著輕輕的步子走來,悄悄地瘙癢了我的小腳丫。笑得我眼淚都流出來了,它才嘩嘩嘩地笑著跑回家”這個句子中感受到的。
師:那你能把你的理解融如其中讀一讀這句話嗎?
(生不能讀出感情。)
師:孩子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這句話,邊聽邊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讀完后)
生:我看到了浪花在跟小朋友捉迷藏。
生:我看到了浪花在開心地跟小朋友玩耍,他們玩得可開心了。
……
學生邊聽邊想像,在情不自禁中就把浪花美麗、可愛、頑皮的感情讀出來了。
學生生成了自己的感受后,想像悟情,情理交融,化作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如此激情澎湃的心情中朗讀,能空洞,會乏味嗎?
新課程中的朗讀指導,當然離不開一定的技術指導,但是,如果朗讀者沒有從文本中喚起內心的情感波動,只靠“輕、重、停、連”等技術行為去支撐朗讀,那么,我們的朗讀指導就是欠缺“神”的。“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只有情動于中方能神形相聚,正如葉圣陶先生所倡導的:“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
參考文獻
[1]李钚.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感情朗讀[J].中國校外教育,2016(04):1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