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要使學生初步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將新穎的想法觀點付諸實踐,在一次次實踐中積累經驗,成為學生未來走向社會的財富。小學數學教師更是對學生創新能力引導、啟發有著重要作用,所以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程度的開發、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數學;小學;創新;能力
當今教育要順應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培養相適應的人才,因而學校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小學開始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是一門適合培養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的學科。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推動素質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
一、教師改變觀念,樹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識
我國早期教育模式以應試教育為主,受到這種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大多數教師不自覺的形成了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育模式,忽視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意識,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無意識的向學生灌輸知識最重要,不強調能力重要性的思想。導致學生受到教師以及教學模式的影響下,沒有意識到創新能力對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容易使學生未來在社會上的競爭處于劣勢。為了改變現狀,教師要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幫助教師認識到能力培養尤其是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學校要發揮組織領導的帶頭作用。積極組織教師參與校內培訓,學習最新的教學理念,以及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技巧,強調創新在現階段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且邀請校外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進行經驗交流,分享創新教學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微之處,幫助教師對創新課程的實踐、設計有一個初步的概念個印象,有利于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使得教師先樹立創新意識,進而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有意識、有目的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二、營造“問題解決”的課堂氛圍
創新講求的是不恪守傳統,敢于反思、敢于質疑,主張自己的思考。傳統課堂是學生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沒有自己獨立自主的思考,導致學生以教師灌輸的知識為原則,不會產生質疑和疑慮。長期下來,容易泯滅學生的創新思維,刻板循規。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發掘和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強調的是對未知事物的探索和追求,是從有疑到無疑再到有疑的不斷追求探索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想學生闡釋清楚學習是一個不斷追求未知事物的過程,鼓勵學生對已知事物進行不斷的思考、質疑,鍛煉學生舉一反三、敢于質疑的思維能力,在一個又一個問題解決過程中,得到學習和鍛煉。
例如“時、分的認識”的教學時,出現了一個問題,學生們對時針所指在2、3之間,分針指在11時,是2時55分還是3時55分出現了不同的意見。對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們結合教具鐘表的模型進行小組討論和探討,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科學引導學生圍繞學習內容展開討論交流,分享不同的觀點看法,最終獲得正確答案。這樣開放式的課堂,有利于學生表達自我,建立學生的自信心,還有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小組交流討論,鍛煉學生獨立自主的思考,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反思的意識,有利于教師深層次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優化教學過程,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是教師根據自身教學水平、教學要求設計的,教師的意識濃厚,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發展要求,導致學生自身的個性特點沒有得到發揮,學生的個性不鮮明,缺少自身的特色。新課程改革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發揮引導者、領導者的作用。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要切實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設計符合學生發展要求的課程安排。教學中的新課導入、新課講授、作業布置、練習等環節都要使學生有自己發揮的空間,彰顯自身個性,凸顯自我。鼓勵學生勇于發表不同的想法,提出質疑,使得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實踐和鍛煉,積累豐富的創新經驗,進而逐步提高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素養,推動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進步和鍛煉。
結束語:
當今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重要素養就是創新,具有較高創新能力的人才,社會競爭力更強。因而對學生的培養要符合社會要求,從教師改變觀念,師生樹立創新意識;營造自由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善于思考;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三方面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重點培養內容,發展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于學生未來在社會上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有利于推動我國素質教育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岑宏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中外交流,2017(48).
[2]王雪梅.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研究[J].魅力中國,20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