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燁
摘要:教育的本質是愛,用愛的力量、愛的智慧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師是愛心的使者,進行著愛的教育,一舉一動都要洋溢著誠摯無私的愛,尤其是特殊學生因為種種原因而造成性格上、品性上的偏執,行為上的極端,這就需要教師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和愛。讓學生的心靈充滿愛的陽光,體味陽光的味道,享受著教育的真愛,在愛的天地里健康茁壯地成長。
關鍵詞:愛;信任;賞識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個眼神,給學生無聲的祝福;愛是一縷青風,給學生身心的舒暢;愛是一場春雨,給學生心田的滋潤;愛是一句問侯,給學生春天的溫暖。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責任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應該有廣泛的愛、無私的愛、真誠的愛。關愛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用愛心與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心心相通,心靈交融,這樣才能取得學生的信任,做好教學工作。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藝術,都產生于教師對學生無比熱愛的熾熱心靈中。愛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動力基礎,實踐證明,貫穿教學工作的主旋律便是“愛的教育”。
一、慈母般的愛,給學生家的溫暖
“愛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在師愛的沐浴下會輕松快樂地學習、生活。家庭中,父母要對孩子負責,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每個學生負責。教師對待學生,要像慈母一樣:耐心給予學習上的幫助,教給好的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促其學習進步;細心給予生活中的關懷,學生病了,捎去問候,天氣冷了,提醒加衣,失敗了,給以信心,成功了,予以賞識,衣服不夠整齊,輕輕地幫他拉一拉,廣播操動作不到位,認真地教他們做好;誠心給予思想上的指導,做學生的導師,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時時處處教給他們如何做人、處事,引導他們積極追求、勇于上進。
“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是教育上的一句名言,學生犯錯,在所難免,畢竟只是十幾歲的成長期的孩子。我們教育時,要將心比心,“假如是我的孩子”,會怎么辦?所以說,是嚴父也好,慈母也罷,管理時“愛要適當,嚴要有度”。該寬容時要寬容,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他體會到家的溫暖,從心里明白:老師如父母一樣關心你、愛護你,這樣,他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或分歧情緒,而是理解老師的苦心,使得“良藥”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二、朋友般的愛,給予知己的感覺
全國中小學生問卷調查得出,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的突出品質是: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信任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注重對學生個體生命的理解,培養適應社會進步的具有主體人格的人,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因此,在學生成長歷程中,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人格尊嚴。
要尊重就必須理解,而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即換位思考,更容易互相理解。家庭當中,兩代人容易產生代溝,師生之間處理不好關系照樣會有較深的代溝,不利于溝通與教育,那么最好的辦法便是:把自己變小,變成學生的同齡人,想想“假如我是學生”,會愿意做一些不愿做的繁瑣的事情嗎?這樣想來,便會天高云淡,處理問題也能駕輕就熟。正如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老師要深入學生,與學生打成一片,做他們的同學朋友,以學生的眼光看待事情,以朋友的身份給予關心,那么當學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難,都會樂意與老師交談,尋求解決的辦法。老師應適時給予朋友間的幫助,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當學生體驗到你的愛心,有了知己的感覺,他們就會信任你,努力克服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揚起理想的風帆,乘風破浪。這也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的原理。
三、特別的愛給與特別的你
教育上經常強調“一視同仁”,其實,在某些情況下,真的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對一些特殊的學生,應該給與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愛。讓愛的光芒灑滿教室,甚至多灑向一些容易被人遺忘的角落。
俗話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學生。每個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價值取向的多樣性是存在的。作為教師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賦,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學習困難的,或者犯了錯誤的學生。不能硬性規定,不能要求全班整齊劃一,要相信:“沒有壞學生,只有不成熟的學生”,要用愛心去喚醒學生的上進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幫助他們清除自卑感,排除他們的煩惱和悲傷,用熱情和溫暖鼓勵學生充滿信心地學習和生活。要用愛心欣賞他們,就像欣賞大自然中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鮮花,努力做到“有愛無類”,讓每個學生都從老師那里得到溫暖,都能“抬起頭來走路”。著名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需要贊美,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賞識就像生命中的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是必不可少的,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望著收獲肯定和贊美。老師需要用真誠的愛心去播撒賞識的種子,對于那些學困生、留守生等更要多多關注,付出更多的愛心,使他們敏感脆弱的心靈不再受傷,享受生活中的種種美好,感受著師愛的溫暖,咀嚼著友愛的芬芳,從而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奮發向上。
新學期的第一天,我一大早來到班上,就發現一對祖孫已經候在教室門口。女孩看起來身體很單薄,低著頭,兩只小手無助地絞著衣角。
“你們有什么事嗎?”
“我是這個孩子的外公,她現在讀二年級。”
“哦,我就是這個班的語文老師。”
父親一聽忙拉了一下孩子,說:“我這孩子,原來在三元小學讀書,因她媽媽出了車禍,現在都還在住院,所以要轉學,昨天在班主任老師那里報名了;而她本人從小聽力不好,而且不愛說話,現在戴著助聽器,老師麻煩你,安排座位時把她排在第一桌。”
“好的,我會安排的。”
外公道了聲謝謝,俯下身子交代了孩子幾句,便走了。
我領著孩子走進教室。教室里還沒有其他人,我便想與她交流。
“你叫什么名字?”
“你幾歲了?”
我一連柔聲地問了好幾個問題,孩子始終低著頭不說話。后來,我才知道她叫“黃秋月”。
一天上課,我看見有一雙稚嫩的小手舉起來又縮回去了。我這才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她的存在,她就是黃秋月。我用鼓勵的眼光看著她,眼神里充滿著慈愛和信任。黃秋月看了看我,小手又舉了起來,但不是很堅定。“黃秋月,你來回答。”頓時教室里四十幾雙眼睛齊刷刷的射向她,有疑惑、有驚詫,但更多的是期待。而黃秋月本已張開的小嘴又合攏了,也因為緊張把頭埋得更低了。
“黃秋月,大膽一點”。
“黃秋月,你能行的”。
“試一試,不要怕。”……(時鐘在這一刻似乎也停止了)
有些學生可等不及了。
“老師,她不會講的,讓我來吧。”
“老師,我來”……
我不甘心,也不能放棄:“黃秋月,把你寫好的讀出來,你肯定行”
“我……體會到……”這是黃秋月的聲音,細細的,但我聽懂了。“黃秋月,你說得對極了,真了不起,大聲點,會更好。”黃秋月深埋的頭抬起來了。我不失時機地投以贊許和期待的目光。這一次,黃秋月又回答了一遍,還是支支吾吾,但聲音明顯響了一點。同時,我也發現這個女孩把頭抬起來,羞怯的看著我。忽然整個教室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自開學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的掌聲來的真切而持久。幸福的笑容第一次浮現在她的臉上,好美。
一個學期下來,她的成績從第一次的23分上升到70、80多分了,更重要的是她變得開朗了。大家的關愛讓她從自閉走向了陽光。
努力、敬業、實在是我的工作作風,認真、細致、謹嚴是我的教學教風。愛心、奉獻、無私是我的做人原則。心不乏則身不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奉獻全部愛心,“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學生引路人”。像螞蟻一樣工作,像蝴蝶一樣生活,讓生命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吳繼槐. 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教育[J]. 教育教學論壇, 2013(29):126-127.
[2] 王紅霞. 小學語文教學中愛的滲透[J]. 學周刊, 2013(10):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