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莉
摘要:古詩詞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意境深邃,美至骨髓。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語文中古詩詞的量已經增加了大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見,國家對于我國古詩詞文化的重視。因此,為古詩詞探究具有可行性的教學方法已經成為了每一位語文教師的重要責任和義務。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典詩歌;詩歌誦讀;直觀情境;詩歌積累
在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下,古詩詞教學已經成為了語文教材中的重點內容。初中古詩詞教學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陶冶情操,更能使學生汲取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傳承古典詩歌文化的重任就落到了語文教師的身上。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當以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無與倫比的魅力,從而使古詩詞永駐在學生的心中。下面,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情況,對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策略做一番闡述:
一、加強詩詞誦讀,感悟詩詞語言魅力
古詩詞是嚴格按照音韻平仄所作,朗讀時候的抑揚頓挫都能夠表達出詩詞的語言魅力以及作者創作時深深的情感,所以反訴誦讀詩詞對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有很大幫助。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范讀,更應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詩詞誦讀,搭建一座與古人對話的橋梁,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音韻平仄之美,感悟到古詩詞的語言魅力,領悟到古詩詞的韻味意境,從而產生對古詩詞的熱愛,帶著主動學習的心去理解古詩詞。
例如,在學習《夜雨寄北》這首詩時,首先,我對學生介紹有關李商隱的文學常識,要求學生對《夜雨寄北》進行了預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意蘊。然后,我對學生進行了范讀、領讀、讓學生集體誦讀,抽查學生誦讀這幾個教學過程,并對學生誦讀過程中出現的節奏、語速和情感上的錯誤進行了指正,讓學生漸漸體會到了詩人所創造的意境。之后,我與學生一同對這首詩進行了鑒賞,讓學生在理解詩句含義的基礎上品味到了詩歌語言的精妙,正確理解、認識了朋友之間的友情。最后,我讓學生再次集體朗讀了這首詩,并要求學生課下反復誦讀。這樣,我通過在教學中加強詩詞誦讀,讓學生感受到了詩句中蘊含著離情別緒的綿綿意境,使學生在短短的幾句詩中感悟到了詩詞語言的魅力。
二、創設直觀情境,活躍學生形象思維
“情動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將這句話延伸到教學中在合適不過,即教學不能只為學生灌輸知識,而是要創設使學生的情緒高漲的情境,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中的出現便可以將詩詞中的情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善于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直觀情境,以達到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領略詩詞之美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泊秦淮》這首詩時,首先,我與學生對杜牧做了簡單的了解,對學生說道:“這是詩人夜晚泊舟到秦淮河畔,借眼前之景為抒發現實之憂所作。”此時,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循環播放著秦淮河的一段小視頻,讓學生初步感受秦淮河畔的繁華與纏綿悱惻。然后,我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了淡煙寒水、夜幕朦朧的凄美景象,引導學生從“籠”和“寒”這兩個字由深秋時節的冷聯想到作者內心的冷。之后,我讓學生合作探究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一句,使學生認識到這句詩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的寫照。最后,我與學生對整首詩進行了賞析,讓學生體會到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以及對世道的憤慨。這樣,我通過創設直觀情境,活躍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使學生產生了學習這首詩的動力,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重視詩詞積累,幫助學生厚積薄發
中國古典詩詞以一種高度凝練的語言融合了民族文化發展的方方面面,教材中的幾十首詩詞和我國的浩如煙海的古詩詞相比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積累詩詞的意識,在積累中使學生產生對古詩詞的喜愛,讓學生成為一個“藏詩家”,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
例如,在學習《觀滄海》這首詩時,首先,我為學生播放了央視版《三國演義》中曹操朗讀《觀滄海》的片段,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這首詩的興趣。然后,我為學生介紹了曹操其人,同時為學生介紹了曹操所作的《步出夏門行》組詩,讓學生認識了曹操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同時為學生介紹了毛主席的一首詞《浪淘沙·北戴河》,重點為學生介紹了那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讓學生明白了偉人對偉人之間總是會有憧憬之情,以及讓學生了解了當時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之后,我在課件上展示了幾首與此類詩相關的詩詞,希望學生可以在課下閱讀積累。最后,我對學生說道:“我希望大家每學習一首詩,都要主動去探究與此詩相關的詩進行積累,做到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這樣,我通過講授曹操的《觀滄海》這首詩,讓學生積累相關的古詩詞,使學生做到厚積薄發,為學生成為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增添了助力。
總而言之,教師要想在古詩詞教學中獲得絕佳的教學效果,良好的教學策略必不可少。因此,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以恰當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去誦讀、去總結、去積累古詩詞,從而提升學生的詩詞素養。
參考文獻
[1]吳敬屹.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1):46-48.
[2]顧艷.“讀”領風騷——談古詩詞教學中的分層讀[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