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博麟
摘要:在全國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下達的重大決策。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著重分析我國校園霸凌現象的危害、成因。
關鍵詞:掃黑除惡;校園霸凌
在全國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下達的重大決策,事關社會大局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人心向背和基層政權鞏固,事關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筆者所在城市(浙江金華)近期也響應號召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專項整治活動,而學校作為教育陣地,助力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責無旁貸。遂各地市公安局聯合教育局開展了多次“掃黑除惡宣傳進校園”活動,通過班會、講座、手抄報、黑板報、知識競賽等形式,旨在宣講掃黑除惡有關內容,通過講解校園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傳播法制觀念,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法律意識,從小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樹立與黑惡勢力作斗爭的決心,積極營造“掃黑除惡揚正氣,群防群治創平安”的良好社會氛圍。
(一)校園霸凌的概念
“霸凌 ”最早在臺灣地區出現和使用 ,源自英文bullying(欺辱)一詞的音譯,指恃強欺弱,是一種有意圖的攻擊性行為,通常在社交關系、生理力量、物質實力等不對稱的人之間發生。校園霸凌行為的發生以校園為依托,霸凌雙方限定的群體以學生為主體。在中國大陸通常將“校園霸凌”稱之為“校園暴力”或“校園欺凌”。挪威學者丹·奧維斯(Dan Olweus)將“校園霸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時間并且重復地暴露于一個或多個學生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霸凌并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性且多發性的事件。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皮藝軍則對霸凌作出如下界定:霸凌可以說是一種群體虐待,即一群人在一段時間或者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某一個或某幾個同學在校園內進行各種形式欺凌的一種青少年犯罪行為。
(二)我國校園霸凌現象
1.校園霸凌事件逐漸增多
1999年,張文新利用修訂的olwens問卷對中國山東、河北兩省的9205名城鄉中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卷入校園欺負事件的小學和初中生分別占28.4%、15%。另根據2016年一項針對全國29個縣十余萬中小學生展開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校園霸凌事件發生率為33.36%,其中經常被欺凌的占4.7%。這說明該校園霸凌現象已日益增多,且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2.校園霸凌形式逐漸多樣
挪威心理學教授olwens依照霸凌手段與方式的不同,將霸凌分為關系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和網絡霸凌等六大類。而隨著家庭經濟的富裕和網絡移動終端的快速更新發展,我國網絡霸凌行為逐漸多了起來,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的形式有所減少。隨著人類和社會的發展,霸凌的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更新快的特點。霸凌方式也許是多種類型的混合,不局限于唯一的方式,這也給教育者的努力增加了難度。
3.校園霸凌情況逐漸嚴重
楊堯斐在2018年對某中學的霸凌事件研究中發現:該校2015年度共發生53起記錄在案的霸凌事件,其中學校自行處理8件,通過請家長監護人共同合作處理的是45件。其次走司法程序的有3件,被判刑的有1人,有經濟賠償關系的有27件,有學生受傷到醫院或村衛生所處理的有27人。由此可見校園霸凌可不能輕視為“兩小孩之間的事兒”。
(三)校園霸凌的危害
1.對和諧社會構成威脅
學生之間發生的霸凌事件,也是社會矛盾的一種形式,對構建和諧社會也會產生不利影響。大量的校園霸凌本身就是社會矛盾多發的標志,更何況有不少是惡性的校園暴力事件。僅以2016年為例,檢察機關依法懲處嚴重校園暴力犯罪案件,共受理提請批準逮捕的校園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988人,經審查批準逮捕1180人;受理移送審查起訴3911人,經審查起訴2449人。這些暴力事件都將對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威脅。
2.對學校管理發起挑戰
學校的良好管理所形成的穩定和諧的秩序,是實現各種教學目標的基礎保障。頻發的各種校園暴力事件,對學校的教管理都將發起嚴重的挑戰。而面對校園霸凌事件,學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應對,從而難有時間和精力對學校日常進行有效的管理;而對于那些進入司法程序的事件,學校也得派出相關人員參與司法活動的過程。這不僅影響學校正常的管理工作,也影響學校的正常教學活動。
3.對雙方家庭造成影響
中國當下的社會基本單元——家庭已經進入了“少子化”時代,家庭中子女的數量相對于上世紀已大大減少,家庭對事關孩子的各個方面更加重視,每當學校發生霸凌事件之后,各方家長在誰對誰錯,誰應負多少責任,對受害者怎樣進行賠償等環節,往往爭執不下,不僅要耗費時日,而且往往由學生之間的矛盾上升為當事方家長之間的矛盾。
4.對學生本人帶來危害
校園霸凌不僅僅會對受害者和加害者身體及財物造成損害,與此同時,參與雙方的心理健康也會產生嚴重的危害。青少年正是心理發展階段,這個時期在青少年學生中所產生的矛盾和糾紛,將會在成長中產生重要影響,有些甚至會伴隨一生。
(四)德育視角下校園霸凌的成因
校園霸凌的出現肯定不是單一的成因,其是社會、學校、家庭、教師、學生等多方面相互綜合的結果,但筆者將主要從學校德育角度分析其成因。
1.主體地位的缺失
受當今功利社會的影響,各個學校都多多少少地存在著漠視學生德育主體地位的現象。因為受應試教育這一事實狀況的影響,學校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另一方面,也缺乏檢查德育是否有效的檢查反饋機制。
2.落后的灌輸式教導
雖然,近些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一再被提起,德育發生了某種程度的變化,但從總體上看,仍然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德育的滯后首要市表現在德育觀念的落后上,目前某些學校對德育教學的理解流于片面,學校德育還沒有完全擺脫“思想道德價值標準”這一傳統觀念的束縛。其次,德育滯后于現實還表現在德育方式的落后,絕大多數學校對學生仍然進行著單純的、空洞的說教,填鴨式的教育方式還十分盛行。
3.缺乏長效化、機制化
在現行體制下,不僅德育方式相對單一,還缺乏德育的長效化、機制化,往往想到一出是一出,沒有系統的形成課程體系,更不會有計劃的、有目的的按時有序展開。而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學生正處在塑造三觀的階段,假設在這一時期,他們沒有及時獲得基礎的法律知識的儲備,沒有得到足夠的情感關懷,就必然會引發他們之后的偏激心理,那么校園霸凌現象的出現也就顯而易見了。
4.德育工作者自身水平差異
在目前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校園的德育的重任往往落在班主任或政治教師一職上。因此,何時進行德育、怎樣進行德育,都比較依賴教師的自身。而受個人閱歷、教學經驗、時間安排等多方面的影響,教師對德育的認識程度、教學方法上都存在差異,特別是年輕教師,在自身專業教學上尚顯力有未逮,再同時面對德育的任務,往往捉襟見肘、焦頭爛額。由此猜想,德育的效果可見一斑。
結語
校園霸凌事件不是什么新鮮事,它一直客觀存在,以前就有,現在日益漫延泛濫,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也不會消失。希望全社會能共同努力,借著在全國開展的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的東風,協調一致地積極面對與處理校園霸凌問題。
參考文獻
[1]OLWEUS.D.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and What We Can Do[M].Oxford:Black well,1993:3.
[2]張自然.面對校園暴力,美法兩國零容忍[N].中國教師報,2015-09-30(3).
[3]張文新,武建芬,Kevin Jones.Olweus兒童欺負問卷中文版的修訂[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2):8-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