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明
摘要:常言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意無意地犯錯誤。學生——尤其是未成年人——犯錯誤是一種常態,作為老師大可不必對對犯錯誤的學生怒不可遏,甚至體罰,甚至有偏見。下面,筆者以《道德與法治》的內容為例,就如何有效利用錯誤的資源進行了簡單的探究,以期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錯誤;資源;道德與法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作為老師,在日常生活中也難免有意無意間會出錯,作為未成年人的學生,出錯就更是在所難免。
認識到錯誤的不可避免性,就要更理性對待錯誤。其實“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若不讓錯誤出生,便不會有真理降世”。老師如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很好地利用錯誤這種特殊資源,反而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學生的錯誤有些是老師可以預設的,這樣的錯誤往往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我們運用起來也得心應手。例如,在講《道德與法治》中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幾個概念相互穿插,相互引用。如果按正常的教材內容安排,按部就班地對以上概念的內涵進行解釋,一則比較拗口,二則也比較抽象,更重要的是這些概念和學生們日常生活聯系不緊密,單調的講解勢必令課堂氣氛沉悶乏味。筆者根據以往教學經驗,讓學生們先對相關內容進行自學,再把這幾個概念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做了歸納總結,形成了10道錯題,以幻燈片的形式逐一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們自己去判斷:
1.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一般權力機關;3.全國人大與地方各級人大的權力是一樣;4.地方各級人大也擁有最高立法權;5.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6.人民代表大會制是我國基本的政治制度 ;7.各級人大擁有任免任何國家機關干部的權力;8.人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9.人民代表都是直接選舉產生的;1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才是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機關。 開始判斷后,果然有同學對概念把握不準確,理解不到位,出現判斷錯誤的情況,其他同學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馬上予以糾正。筆者讓糾正的同學說出他們的理由,再進行規范和補充,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同學邊聽邊反思,在反思中糾正自己的答案,在糾正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時間很快過去了,臨下課時,同學們都已掌握了各個概念之間的內涵與區別,整堂,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課氣氛也活躍。
學生的有些錯誤是偶發的,超出了老師的預設范圍。對這樣的錯誤老師要有個理性的認識。教學的應該就是不斷矯正錯誤的過程,在課堂上出現錯誤的學生,最起碼也反映出的是學生的一種積極的思想狀態和端正的學習態度。出錯誤總比不思考要讓我們欣慰。在一次總復習課中,有同學在回答“人民代表大會的地位”時,將根本政治制度說成了基本政治制度,為避免口誤,筆者讓他再回答一次,他依然說的是基本政治制度,又面向全班詢問,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才翻書核對。這讓作為教師的筆者意識到是學生在這個知識點上掌握不準確,也說明我在講解相關知識點時不透徹。筆者馬上停下復習,在黑板上就教材中涉及到的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進行了梳理: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是幾個專有政治術語,在教材的不同地方都有體現,表述的內涵各自不同,不得更改,更不能相互替換讓學生及時填補了知識漏洞。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正視學生的錯誤,也要敢于直面自己的錯誤。老師在課堂上要盡量把最準確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但有時也難免會“馬失前蹄”。當我們自己出錯時,也要敢于直面錯誤,甚至要勇敢地把錯誤當作師生共同研究的“靶子”,轉化為新的教學資源。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所謂“面子”,或為了維護自己在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而拼命地進行掩飾,這種做法只會適得其反。老師能坦然面對自己的錯誤,這既是一種氣魄,也是一種胸懷。這會讓學生覺得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和自己一樣會出錯,從而可以拉近自己與學生間的距離,為開展教育活動創造更好的便利條件。
“垃圾利用好了就是資源”。總之,錯誤本身也是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如何利用這種資源,考驗的一個老師的教學智慧和師德修養。
參考文獻:
[1]魏大星.差錯也是一種教學資源[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8(z1):51-52.
[2]段振富.巧妙設置"停留"讓錯誤變"轉機"[J].中學數學,2018(8):67-69.
[3]施金華.錯誤也是一種美麗[J].新課程(中),2017(5).
[4]楊秀珍.讓“錯誤”成為課堂教學的再生資源[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8(z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