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
摘要:新課改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加強對提高初中生寫作水平的重視,通過課堂上的多種閱讀引領學生積累更多優秀的作文素材,不斷培養并發展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結合寫作教學的經驗,在本文提出以下三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具體對策:聽音頻敘述感知細節,逐漸掌握寫作技巧;看優秀文章積累詞句,收集豐富寫作素材;關注生活并樂于觀察,不斷提升寫作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寫作水平;具體對策
大部分教師依舊采取死板專制的作文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寫作情感和主體體驗,使課堂上的寫作訓練變得死氣沉沉,導致學生對語文寫作逐漸產生消極的情緒,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為了改變上述現狀,語文教師應該嚴格遵循先進的作文教學理念,充分考慮初中生的實際情況,設計豐富有趣的寫作訓練,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實用的素材,不斷提升初中生的寫作水平。
一、聽音頻敘述感知細節,逐漸掌握寫作技巧
教師組織學生聽音頻中播放的內容是為了讓學生學會豬豬任務的細節描寫,感知音頻中所展現人物的特別之處,比如動作、語言或神態等等,只有掌握了細節方面的描寫,才有利于學生逐漸掌握全面的寫作技巧。因此,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或幾段不同的音頻,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感知其中的區別和特點,抓住其中的細節描寫,逐漸學會運用,豐富學生的寫作知識,并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的水平。
例如,教師針對“凡人亦動人”的作文主題,設計以下教學活動。師:“同學們,大家仔細聽音頻中的兩段文字,感受它們的區別。”通過音頻刺激學生的聽覺,讓學生直接感知文字的細節。音頻中的內容:1.有一個穿紅衣服的女人在教師門口徘徊,她戴著口罩,不時地往教師里張望著。2.身穿紅色上衣、戴著花紋口罩的女人焦急地在門口來回踱步,眼睛時不時地向教室里穿梭,像是在迫切地尋找著什么。生一:“第二段文字運用了更多的細節描寫,讓我感覺到了真實,印象更為深刻!”師:“只有運用細節描寫,才能讓更多普通人在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通過課堂上的聽音頻訓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細節描寫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寫作中的技巧。
二、看優秀文章積累詞句,收集豐富寫作素材
大部分初中生畏懼寫作的原因是沒有內容可寫,在拿到一個作文題目之后,不知道寫什么,自身缺乏積累。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多看優秀的文章,閱讀大量的課文或者課外文學作品,只要是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物,教師都應該指導學生不僅要看,而且要記,把精彩的語句、名人名句等記錄下來,多讀上幾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讓學生積少成多,不斷收集到豐富的寫作素材。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看《金色花》這篇課文,并設計以下積累活動。師:“同學們,請你們找出讓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生一:“假如我變成……樹的高枝上……在新葉上跳舞……”師:“為什么覺得這個句好呢?”生一:“作者把自己比作金色花,這個句子運用了修辭,我覺得很生動。”師:“好。那么請你們將這句話記錄到收集本上,作為自己的素材。你們還看過泰戈爾的那些作品呢?說一說你積累的好詞好句。”生二:“我看過他的經典詩選,里面有一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讓我覺得特別美,而且還富含哲理。人既要盛開,也要淡然。”……通過課堂上的閱讀和課外的積累,讓學生看更多優秀的作品,從中收集豐富的寫作素材。
三、關注生活并樂于觀察,不斷提升寫作水平
教師要重視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作文教學,引領學生觀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欣賞周邊的自然風景,感受來自生活中的寫作素材。教師指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寫作文,有利于給學生無限廣闊的發揮空間,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積累到更多真實的素材,使學生的作文內容更加貼近生活,滿足學生的寫作需要,從而使學生提高寫作的興趣,同時不斷提升其寫作水平。
例如,教師在教學《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時,設計以下教學活動。師“同學們,你的生活中有那些讓你感動或者記憶深刻的瞬間呢,給大家分享一下。”生:“剛升初中那會,在第一次開學時爸爸來送我上學那天比較深刻。”師:“同學們剛剛步入初中校園,有沒有發現咱們的學校最安靜的角落在哪里呀?”生:“我經常在操場西側的林蔭樹下坐著,我認為那里比較安靜。”師:“你們和我接觸了這么些天,認為我最喜歡穿什么顏色、什么樣式的衣服啊?”……讓學生從生活中探索身邊自然的美麗和人情的溫暖,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嚴格遵循先進的寫作教學理念,充分結合初中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具體寫作水平,認真研讀教材中的寫作材料和閱讀文本,挖掘其中的教學素材,引領學生運用多種感官通過聽和看的形式積累大量優秀的寫作素材,逐步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從而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董建梅.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有效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19(24):53-54.
[2]王艷. 探析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方法[A]. .教師教育論壇(第六輯)[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