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
有效的聆聽會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習得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和聲、速度、力度、調式等各個基本要素,培養敏銳的感知和鑒賞能力,讓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和體驗,逐步理解音樂作品的情感。新課標突出強調了課程要回歸音樂:“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這引起了我的思考,實踐中我不斷摸索,總結了自己的方法。
音樂是把生活和大自然的聲音加以提煉、加工、升華而成,我們要充分調動課堂隨機產生的有利因素,激發學生的聆聽情趣,創新“聽”的方法,我覺得最簡潔有效的就是對比聆聽。
《火車咔咔咔》是一首阿根廷樂曲,采用馬林巴進行合奏,是一首雙主題的變奏曲。引子部分,沙槌模仿車輪進行的演奏由慢漸快、由弱漸強。接著,在密集的鼓點節奏襯托下,汽笛長鳴,仿佛一列火車緩緩駛出站臺。
緊接著,樂曲的第一主題出現了,打擊樂器沙槌以密集的節奏襯托,主題旋律在較高的音區進行,表現了歡快的情緒,仿佛小火車駛出站臺,行進在廣闊的原野上,樂曲的第二主題轉入到了中低音區,并在每個樂句的結尾運用長音,節奏相比第一主題更舒展,情緒比較抒情。第二主題之后是兩個主題的變奏,分別采用了加花、轉調等幾種變奏方法。樂曲最后,歡快的旋律、火車的行進節奏與汽笛聲融合在一起,交織成一首歡快的歌。
由于樂曲采用了變奏式的演奏方法,二年級學生可能不會清晰地分辨出來,所以我根據兩大主題,設計了多種不同的律動動作,這樣可以在潛意識層面為學生鋪墊樂曲結構的信息,學生在做動作的時候就會主動思考為什么動作是變化的,避免了教師的一言堂。我也運用了馬林巴的實際演奏,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了打擊樂器的魅力和演奏方法,也更便于學生自主分辨樂曲的不同段落。
樂曲中間部分,我設計了對比聆聽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尋找出AB段落出現的次數,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其實可以多讓學生視唱或模唱兩個主題,跟活動相結合,這樣學生可能會對音樂形象有更深入的記憶。最后打擊樂器部分,我放手讓學生進行自我創編,我在音樂的伴奏下對學生進行指導,收效不錯,學生們能較好地應用自制的打擊樂器,選用不同的節奏型為樂曲伴奏,更直觀地參與到樂曲的聆聽欣賞與學習中。在選用打擊樂器時,我特意讓學生應用飲料罐自制了沙槌,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主動了解沙槌的音色及構造,從而不至于在課堂上因為好奇而注意力不集中。整堂課下來,學生能清晰地分辨出樂曲的段落,知道了樂曲的變奏形式,能用自制的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我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要堅持“聆聽”為主的教學理念,有效引導學生學會聆聽,為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而努力。有效音樂聆聽教學既是一項龐大的工程,也是一個完善的系統。誠然,所有的感性都需要理性,同時所有的理性也都要回歸感性。音樂聆聽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音樂聆聽有效性教學研究也需要在理性實證和感性觀察中繼續。泰戈爾曾說:“在萬物創生之時,造物的最初萌動發生在水流的絮語和微風的傾訴之中。”的確,音樂需要親歷,聆聽也需要親證。
有效聆聽音樂,教師要明確學生的關注點,可以在多次聆聽中不斷變化聽覺關注點。否則,小學生在聆聽音樂中將不知所措。兒童心理學也告訴我們,有效聆聽音樂需要有針對性地提出聆聽要求。因為“發展兒童觀察力的首要條件是在進行觀察之前,向兒童提出并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和完成這些任務的具體方法。”音樂藝術的內涵就蘊藏在每一個跳動的音符中,只要學會聆聽,聆聽者的心靈就會與音樂產生共鳴,領略到音樂所表達的情緒和美感。教師應最大限度挖掘音樂本身的深厚內涵,培養學生的聽覺意識,讓他們感受、理解音樂。
《武術》是人教版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節欣賞課,樂曲為復三部曲式,第一部分包含兩個樂段,第一樂段剛勁有力,猶如重拳出擊;第二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奏,輕盈活潑,猶如凌空騰飛,不斷地旋轉。第二部分(中部)用二胡主奏,抒情優雅,猶如太極八卦,柔中有剛。第三部分(再現部)與第一部分相同。音樂短小,旋律性極強,為了讓孩子們理解武術的內涵,課上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談話導入,引發興趣
師:同學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段音樂,我們先來聽一聽第一段音樂給你帶來什么感受?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明確本課學習內容,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分段欣賞,感受體驗
1.聽第一段音樂談感受
師:音樂給你什么感受?
生:熱烈的、熱鬧的、喜慶的……
師:你們的感受都對。這段音樂熱烈、熱鬧、歡騰。接下來我們聽一聽它的速度、力度是怎樣的。
2.聽第一段音樂說出力度、速度
生:速度較快。力度較強。
師:說得對。這樣快的速度、強的力度的樂曲它是幾拍子的呢?我們邊做身體律動邊來感受。
3.聽第一段音樂體會節拍
師:體會出來了嗎,是幾拍子的?
生:2拍子的。
師:你是怎樣體會出來的?
生:力度的強弱。
師:你說得對。大家都體會到了吧?2拍子的強弱感覺很明顯,這種節奏很有動感。
4.聽第一段音樂說出樂器
師:這段歡騰、喜慶且具有動感的音樂都用了哪些樂器演奏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師:聽出來了嗎?
生:鼓、镲、笛子。
師:你們聽到的可真多。這段音樂的確是用鼓、镲和笛子演奏的。
5.聽第一段音樂模仿鼓的演奏
師:鼓聲給了我們一種剛勁有力的感覺。誰能來敲一敲?我們一起模仿鼓的演奏姿勢,可以這樣,還可以這樣。
師:下面請聽音樂,當你聽到音樂中有鼓聲出現時請把它演奏出來,感受鼓在音樂中的作用。
師:同學們剛才演奏得都不錯,誰能來說一說,鼓在音樂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加強氣氛。
師:說得對,鼓加強了氣氛,創造了更加震撼的效果,它是中國音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聽第一段音樂模仿镲的演奏
師:在這段音樂中,打擊樂器不僅有鼓還有镲,你都會怎么敲擊镲?
生:雙擊和磨擊。
師:我們用手來試一試。下面我們聽音樂來模仿镲的演奏。感受镲在這段音樂中的力度有什么變化。
生:镲的聲音先強后弱又強。
師:聽得很仔細。镲用于強奏時,極富氣勢;用于弱奏時,好似節拍器。镲是一種很棒的色彩性打擊樂器。
師:剛才我們分別模仿了鼓和镲的演奏,你發現我們民族的打擊樂器怎么樣啊?
生:我們民族的打擊樂器真了不起啊1
7.聽第一段音樂進行鼓和镲的合奏
師:是的,音樂中用鼓、镲這樣的打擊樂器慶祝節日,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贊美。
下面我們小組合作,跟著音樂一起來進行鼓和镲的合奏,感受打擊樂器的風采。這一組模仿鼓,另一組模仿镲,注意強弱力度的表現。
經過這樣明確任務的聆聽,學生充分理解了音樂,我通過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聆聽、演唱、演奏、表現和創造中走進音樂,激發學生對音樂欣賞的興趣,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習慣。
例如,在A主題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從音樂的力度、速度、情緒、樂器以及想到的場面等進行感受體驗,當學生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見解表達出來時,我能夠給予認可和鼓勵,這就讓學生在音樂審美體驗過程中,不僅感受到音樂美的愉悅,同時也增強了表現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他們以更加飽滿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態度投入到音樂學習之中。
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音樂知識去感知、理解、鑒賞音樂作品,而音樂作品是通過力度的強弱變化、豐富的和聲、優美動人的節奏等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的。所以,在引導學生聆聽音樂時,我們要從音樂本身的要素出發,逐步培養學生的理解力,才能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四年級下冊的環球采風單元中的作品《尼羅河主題曲》是日本現代作曲家喜多郎的一首作品。樂曲用電子合成器演奏,具有現代的音樂風格。整首樂曲共有2個主題,樂曲在遼闊、幽遠的鐘聲中拉開了序幕,好像把人們帶到古代的埃及。接著由模擬的人聲唱出了尼羅河主題曲,虛無縹緲的音色好像是在向人們述說尼羅河悠久的歷史。作品是合成器演奏,演奏時間長,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很難理解。為了讓他們更好地理解作品,采取行之有效的聆聽方法,理解音樂的內涵,我是這樣設計的。
開課直奔主題,我請同學們仔細聆聽,問他們這是什么聲響。學生回答:“鐘聲。”此時,我再問音樂是描寫古代還是現代。孩子們從老師的導語中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所在,注意力集中,回答的效果很好,音樂在這樣遼闊、幽遠的鐘聲中拉開了序幕,把我們帶到了遠古時代,它要給我們講述一個神秘而古老的故事。教師的層層深入,把學生帶到音樂的意境中去,接著,我讓他們繼續聆聽音樂主題,每次都帶著問題去聆聽、感受,從音樂的速度、情緒、節拍、劃分樂句、旋律變化、模唱主題著手,記憶主題,在充分聆聽的基礎上,感受樂器。
實踐說明,只有挖掘“聽”的內涵,從聆聽人手,開門見山,聽者的心靈就會與音樂產生共鳴,享受到音樂所表達的每一種情緒和美感。而教師本身要最大限度地挖掘音樂所傳遞的信息,培養學生的聽覺意識,讓他們感受、理解音樂,提升理解音樂的能力。
音樂是時代風貌的產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精神風貌不同。教師應該根據多元的渠道,收集音樂作品背后的故事,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開闊視野,拓展思維。
《畢業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創作于1934年,是電影《桃李劫》的主題曲,同時也是一首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以一個主持人、引導者,有時是合作者的身份出現,不斷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指導學生在觀看聽賞、學唱表演等活動中,通過充分聆聽的方式,逐漸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讓學生學會思考并發現問題,提高解決問題、探索研究的能力。
《桃李劫》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青年學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畢業歌》是影片中一群青年畢業前歡聚一堂時所唱,影片結束時又再次響起,在影片中起到了提示主旨的作用,表達了在國土淪喪的情況下,青年學生日益高漲的愛國熱情和擔負起天下興亡重任的決心,號召有為青年走上抗日救亡的戰場。整節課都是圍繞歌曲所表達的主題“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論是在聽賞歌曲的情緒表達還是分析歌曲的節奏和旋律上,我始終引導學生圍繞歌曲的主題來進行,整節課學生始終充滿熱情。
雖然歌曲具有進行曲風格特點,但是本課的一開始,我并沒有采用學生進到教室就聽到《畢業歌》激昂的旋律,大家隨著音樂踏起堅定有力的步伐的情景,而是引導學生通過歌曲的標題《畢業歌》,想象歌曲的音樂風格特點(憂傷、抒情),從而在聆聽《畢業歌》后,對比地感受出進行曲的剛勁有力、節奏清晰。此環節設計新穎獨特,激發了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
課例如下:
(一)初步聆聽歌曲,帶著問題思考
師:歌曲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生:振奮人心的,激昂的,有力量的……
師:歌曲是什么風格的?
生:進行曲風格的。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畢業歌》。同學們可能會覺得奇怪,跟你想象的場景不一樣是嗎?下面讓我們看著歌詞再一起來聽一遍這首《畢業歌》,思考一下,你們覺得這首歌曲創作在什么歷史背景下呢?
學生再次聆聽歌曲回答……
(二)用動作感受歌曲情緒
師:這首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創作于1934年。當時的中國人民天天生活在戰爭中,國不成國,家不成家,遍地都是被侵略的殘酷景象。同學們,如果你們處于那樣的歷史條件下,你會怎樣去做呢?
師:好,就讓我們帶著這保家衛國的滿腔熱血隨音樂用肢體來表現一下。
播放歌曲,學生隨音樂做動作。(右手握拳拍擊左手)
師:歌曲具有怎樣的風格特點?
生:歌曲具有進行曲的風格特點。
師:從哪感受出有進行曲的風格特點?
生:歌曲的節奏感特別強,歌曲非常適合行進。
師:用步伐節奏創作的樂曲和歌曲被稱為進行曲。讓我們邁著整齊的步伐一起感受進行曲的風格,并找出歌曲分成幾個樂段?(4個)
學生隨歌曲用動作感受。
(設計意圖:我通過多次有目的的聆聽,加深學生對歌曲旋律的熟悉程度,同時讓他們知道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知道應該用什么樣的情緒和力度去表現歌曲。)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學生通過聆聽音樂可以對音樂產生記憶,這對學生聽辯音樂的學習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進而通過練習,最終在音樂上形成快速直覺的反應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所刻畫的音樂形象,我把音樂分成很多的小部分,讓學生在聽中感受音樂的表現特點,這樣更有利于低段的學生在音樂體驗和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的愉悅,體驗和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音樂通過印象中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表現形象,學生在與音樂作品的對話中感受、思索、探究中理解音樂。在學習中,我通過靈活多樣、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分析歌曲旋律的過程中,學生發現歌曲主要運用了“附點”“切分音”等節奏型,使歌曲富于節奏感,“三連音”“后十六”節奏的運用更使歌曲具有推動作用……這些都是學生通過聆聽發現的,他們挖掘了歌曲的內涵,提升了自己的藝術品位。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