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艷
進入新世紀以來的課程改革已經走過了將近二十年的歷程,在這個的改革進程中,關于小學數學課如何教才能更有效的研究正逐漸在向前推進。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理念要求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把促進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放在中心地位,努力拓展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激發其自主探究的熱情,讓學生在主動探究、親身體驗中獲取新知,促進發展。
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我們應該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實際生活經驗,依據學生的實際,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起點,找準相對的重點、難點和疑點,進而突出情境的有效性、真實性和發展性,通過有效的提問,突出情境中隱含的問題功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開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初步認識11~20范圍內的各數,而教學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數位的概念。在數位的表示中,十位上的“1”表示的是1個十,然而由于受年齡所限,很多一年級的學生理解起這一概念來往往比較困難,他們經常會把數“11”寫成“101”。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結合學生所熟知的生活經驗:我們朝陽被譽為“第一只鳥飛起的地方,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學校春游時曾組織學生去過朝陽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當時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對那里展出的中華龍鳥和原始祖鳥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基于此,我在網上查找了中華龍鳥和原始祖鳥的圖片,利用它們制作了課件,并在課堂上進行了情境演示:在左邊放映放在1個巢中的十只中華龍鳥表示1個十,在1個巢下面放映“1”;在右邊放映1個巢中的一只原始祖鳥,表示1個一。同時,配以直觀地演示和講解,使學生在趣味盎然中初步形成了數位的概念。
在引導學生進行小結時,為了鞏固數位這一概念,我又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創設了“龍鳥拍手歌”的教學情境。我制作了一個中華龍鳥站在“第一朵花”遼寧古果上唱歌的課件,配以“拍手歌”的背景音樂,讓學生跟著中華龍鳥一起唱:1個十,1個一,合起來是11,1個十,2個一,合起來是12,1個十,3個一,合起來是13,……2個十,0個一,合起來是20。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一起跟著合唱,它們完全沉醉在了優美的音樂旋律之中,使整個課堂充滿了樂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堂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的知識與技能、思想與方法,從而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因此,要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就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支撐。教學中,我們應該提供給學生充分地動手操作的機會,豐富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通過讓學生自己饒有興趣的去實踐、去驗證、去探討、去發現,達到真正地領悟到所學的內容的目的,進而內化為其自身的數學素養,并逐步形成其數學認知結構。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準備學具。學具要包括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和若干個其它的三角形。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拼圖、割補、折疊、推算等方法,去推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生很快地就用拼圖法把兩個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再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的公式,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讓學生自己得到了公式,還應該抓住機會進行設障置疑,從而引發學生的向更深處發展。這時,可以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手中只有一個三角形呢?能否也可以轉化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再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剪、去拼。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討論交流,自己得出了很多富有創意的想法。有的學生把一個三角形從底邊中點割開,拼補成了一個與它等面積的平形四邊形;有的學生把三角形從腰的中點割開,拼補成了另外一個平形四邊形;有的學生把三角形以兩腰中點割開,拼補成了一個與它等面積的長方形;有的學生把等腰三角形剪拼成了長方形或正方形;還有的學生用“折疊法”推導出了三角形的面積=(底÷2)×(高÷2)×2=底×高÷2。
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親自體驗了三角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提高了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時,通過變式設問,助推了其數學思維向深處發展,也為其將來數學學習的可持續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及時鞏固新知
選擇習題目的要明確,針對性要強。也就是選擇的習題要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練在點子上。要集中地、強烈地、有效地體現練習意圖,練習的程度和數量也要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之后,就可以針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進行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豎式進行計算,掌握計算方法,還要理解為什么這樣算的道理。這樣,及時幫助學生鞏固新知,掌握所學的內容奠定基礎。
(二)設計有選擇性的練習,滿足學生需求
在練習設計時,可以設計出三類練習供學生自主選擇。第一種,可以依據教材的內容和重難點,設計比較簡單的鞏固性練習;第二種,可以設計較高層次的題型,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第三種,可以設計靈活多樣的題型,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選擇做哪一類的題目。
例如,在學習完小數乘法簡便計算后,可設計以下三種練習題。
第——種:2.9×37+2.9×63;28×(1.25+2.5)
第二種:2.9×99+2.9;6.6×10.5
第三種:2.9×3.2+2.9×7.8-2.9;5.4×4.6+0.54×54
(三)設計有生活味的練習,提倡一題多解
教師還應根據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設計一些具有不同解決方式和結果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例如,在學習完“小數的乘法“后,可以提供某花店的鮮花價格表:(如表1)

讓學生根據表1中的信息進行提問,并自行解答。學生就會提出“玫瑰每朵3.5元,小明和爸爸媽媽打算購買9朵送給親愛的奶奶,需要多少錢?”“母親節到了,麗麗打算用自己的壓歲錢購買10朵康乃馨送給媽媽,需要花多少錢?”等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解答。這樣,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出不同的問題,同時得出他們自己的結果。
(責任編輯: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