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超
核心素養是當今小學新課程改革培養的重點內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只有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才能深入拓展、探析小學語文教學革新重要目標,奠定小學教育發展的基本素質條件。在新時代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做好教學的革新工作,就要聚焦社會發展的重點,基于學生素養培養的條件革新小學語文教學,提升小學語文的教學效果。
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需遵循的基本教育教學的要求之一,在這種大背景下,對小學的語文教學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是教育發展的重點,這種語文素養培養主要包括小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時,還要通過對語文散文、文言文、詩句等基本內容培養小學生的文學修養、學識修養、文風修養等品質。在小學語文教學革新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核心素養與教學革新的基本關系,將語文理論與實踐同核心素養進行有機結合,從多層次擴展小學生的教學范圍,提升學生的學習技巧。
一、聚焦核心素養,革新語文作業形式
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個階段離不開語文知識的復習,其中,作業就是小學生最常用的復習以及預習方式之一。但是在傳統的語文作業的練習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會根據課文的基本內容查詢練習作業的答案,忽視了對學生感官的充分利用,減少了學生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感觸事物的機會,使得學生的學習、思考變得干燥,思考的源泉逐漸枯竭,使得學生的語文作業只變成了淺顯的符號往來,限制了小學生的個性發展。因而,要遵循核心素養培養的宗旨,革新小學語文教學,重新設計語文作業形式,采用開放、內外聯系、校內校外溝通、各學科相互結合的方式,讓語文作業成為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途徑。比如在讓小學生進行練習的過程中,要利用現代化的手段搜集圖片、圖畫、各種簡報、視頻資料等,表達語文知識的含義。另外,可以通過課堂或者課堂實踐,如進行手工制作、簡單地練習樂曲、手機錄像、排練小品節目等方式,鍛煉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讓小學生在快樂地做作業中充分感受到語文知識、傳統文化的魅力,完成豐富多彩的作業。
二、聚焦核心素養,革新語文思維方式
在小學語文教學革新的過程中,要遵循基礎教育課程大綱的基本要求,聚焦核心素養的培養,鼓勵小學生主動參與語文知識的學習,勇于探索,鍛煉動手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知識獲取能力、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同學合作能力等基本能力。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要尊重受教育主體——學生的主要地位,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最大限度地發揮小學生的能動力量。我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仍然停留在重復的閱讀、背誦、抄寫等過程之中,陳舊的教學方式、作文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對學習感到越來越疲倦,對語文知識的學習產生厭惡。因而,語文教師在教授小學生新的字、詞后不用讓學生將時間過于用于字詞的抄寫方面,對于已經了解、記住的詞語,只需多讀幾遍,再讀一讀難記的詞語,最后再工整練習一遍即可。布置語文作業練習的過程中要信任學生,開發學生的潛能,鍛煉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允許學生使用獨自創造的記憶方法,不要千篇一律地規定學生使用同一種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語文知識學習質量。
三、聚焦核心素養,革新語文知識體現形式
每個小學生發展的天性都是不同的,學生之間的差異也是存在的,語文教師在課上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差異情況布置語文作業,逐漸改變小學生學習不同步、“閑散”的情況,減少學生學習能力受到限制的情況。其實,在整體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整體之間的這種差異性也是學生主動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因而,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給學生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讓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學習中。比如,對《大青樹下的小學》一文,可以布置以下幾種作業:1.熟讀課文,點名學生進行朗讀;2.《大青樹下的小學》描寫的是一副怎樣的景象?發揮想象描寫景色;3.讀了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其中,第一種是基礎練習,目的主要是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第二種是寫的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這個散文;第三種主要是鍛煉學生的整體能力、對散文思想的把控能力,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能力。
四、聚焦核心素養,革新文化傳承意識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既是對母語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文化基因的傳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意識到語文教學對孩子的塑造意義,在教學中,對于一部分沖擊性較強的簡單詞語,著重向學生介紹其背后的社會意義,典型就是“長江”與“黃河”。在進行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可結合當時當地的自然與人文景觀向學生講述一部分相關的奇聞軼事,讓學生的意識處于興奮之中,以此逐步使學生構建相應的文化傳承意識。
五、核心要素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應用
(一)在課前有意識地引導
具體而言,在課前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相應的背景知識,讓學生能夠積極了解到作者們當時的心境以及創作意識。以《俞伯牙遇知音》這一閱讀課為例,在教學之前,教師應當讓學生通過生活理解自己心目中最要好的朋友,在分組過程中讓學生自由組合,以此顯示友情對于自身選擇的重要影響,為之后的教學打下基礎。
(二)在課中有意識地培養
課堂是學生與教師交流的主場,在課堂上,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并通過實際行動讓學生們理解文章背后的含義。在《俞伯牙遇知音》的教學中,讓學生分組配合朗讀課文,并且以組為單位討論“知音”的含義,培養學生欣賞文章的能力,同時認識到作者對于友情的思考。
(三)在課后有意識地塑造
在課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塑造學生正確的觀念,塑造這樣的觀念關鍵就是學生與教師的課后交流,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課后作業。教師的課后作業應當更加靈活,更加適應學生現階段的發展,更加感性地讓學生認識到課文中的基本意識形態,為學生語文學習水平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結語
通過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的探討與現階段語文教學核心素養的研究,我認為,在教師課前、課中、課后的有意識引導下,學生的語文學科學習成績可以有較大的提升。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