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菁
如何提高學生的美術興趣?這是值得每位美術教師不斷研究和探討的一個課題。我認為需要采取多種多樣、行之有效的形式誘發學生的美術興趣,并且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利用繪畫的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繪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使學生達到樂畫的境界。
在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由于師資力量落后,教師并非都是專業出身,加上認為美術不是主科,被與升學無關的錯誤觀念誤導,一些教師放松心態,認為美術無非就是教學生畫幾張畫,走走過場。長此以往,教師放松了研究教學的方法和內容。學生也認為美術課是一個減輕學習壓力、放松自我的好時間,沒有了積極學習的興趣,也學不到美術知識。從事農村教育工作的教師有責任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美術知識,要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好每一節美術課。
一、創設愉悅的情境,讓每個學生參與進來
僅有教師說教、學生聽的課堂最不受學生歡迎。為什么美術課一直深受學生歡迎?就是因為它輕松、有趣。因此,作為一線美術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喜歡上美術課,樂于學習美術知識,接受美的熏陶。例如,在講授制作裝飾畫一課時,我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的平常物體制作裝飾畫,但并沒有講述裝飾畫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將閑暇時從網上收集的一些精美裝飾畫一一展示給學生,生動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給學生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獨具匠心的創意更是讓他們不由自主地發出贊嘆。
二、運用多種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興趣
美術屬于視覺藝術,它的特點是直觀和形象。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思維,訓練技能,讓學生通過事物的形、色、聲、變化和發展等獲取知識。如,教師親手做一些直觀的教具、范畫、多媒體課件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獲得直觀感受。例如七年級《橋》(湘版),雖然課本上給了許多范例,有學生和藝術家的作品,但學生看不到真實的物體,更摸不著,大部分學生會覺得無趣。所以,首先,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很多圖片,緊接著出示了我做的紙制賀卡作品。當我把這些教具展示給學生時,學生說:“真漂亮,教師,是怎么做的?”我趕緊趁熱打鐵問:“大家想不想做?”學生異口同聲:“想!”有些學生迫不及待地說:“教師,快教我們吧!”教具的直觀性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學生覺得直觀、明白、易懂。其次,繪畫中,范畫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幅優秀的范畫能使教學獲得成功和精彩,并能延續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然而也有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從不使用一張范畫,專靠一支粉筆、一本書“空對空”、口傳式地講課,使原應興趣盎然、藝術感染力很強的內容變得枯燥無味,久而久之,使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淡,學習水平“與日俱減”,開始討厭美術課。可見,直觀的教學能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精美的范畫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三、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審美意識
美術課并不是把學生培養成畫家、美術家,也不是為了應付一節課或者簡單地哄孩子玩。學生描繪的水平絕對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因為他們表現的視覺形象多半是直覺與想象的綜合,只有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積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漸漸使其變為直覺與理解的再現,才有可能變為主動的再創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以太高的準則評價學生,而是要看畫是否真實反映了學生的內心感受,是否有獨特性、新穎的表現,要多給予肯定的表揚,少給予居高臨下的指責。教師要轉變觀念,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美術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知識和意識,達到美育的目的。
四、了解學生心理,培養興趣
我們應該多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思維表現特點。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有密切的關系,美術教育是學生身體發展水平、知覺能力、情感態度和生活經驗的自然產物,美術是學生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一種表現。學生需要對事物的認識進行表達時就有了畫畫的沖動,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會受到鼓舞。教師就要在課堂上引導好學生,激發其熱情。比如在初一人物造型的美術課上,當有教師要求作業畫女同學頭像時,總會有個別學生提出要畫男同學,有的還要畫自己的爸爸,有的甚至要畫只小熊貓。我們分析一下這些學生的想法,要求畫男同學的可能覺得自己能畫得更好;要求畫自己爸爸是因為他最熟悉,能畫像;要求畫熊貓的同學可能是因為不自信,怕自己畫不好人頭像,而要畫自己拿手的。教師只有了解學生心理,正確引導,才能培養其興趣,提高創新能力。
五、注意美術教學跟各學科、現實生活相結合,拓寬美術教育視野
美術是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但不是孤立的學科,它與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中學的各科教材中,有許多需要運用圖像闡明科學內容、剖析理論的問題,甚至有些問題僅用語言文字符號難以表達出來,而運用圖像符號則一目了然。因此,積極主動地加強與各科教學的聯系,拓展美術教育視野,是有效發揮學生想象力、提高學習興致的教學途徑。
六、多練筆,作業形式花樣繁多
一般地說,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畫大篇幅畫作會讓他們感到“心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學生平時可以多練筆,多畫速寫,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繪畫水平。若作業形式一成不變,只能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逐漸失去熱情。如果把作業形式改為收集性作業,根據一定的主題思想收集類似的畫材,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學到一堂較為深刻的欣賞課。
美術課的各方面改革必須緊緊圍繞課標,以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為目的,不能為改革而改革、為設計而設計,重視了形式而忽略了本質。只有多種多樣、切合實際、精心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的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培養,真正受到美的教育。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