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賢

摘要:走進新課程,在教學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教師理念的轉變,教給學生由傳統“學會”向“會學”轉變。當今教育大環境下,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一項基本要求,教師應重視師生之間的良好和諧地溝通。而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教師對待學生正確的態度是師生深入溝通的前提。而作為音樂教師,也應該明確音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的定位,努力將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相結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結合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音樂課堂變成學生愛學習、會學習的課堂,這便是我理解的新課程理念之精髓。
關鍵詞:師生關系;導與學;嚴師益友;信息技術
一、“導”與“學”之間的關系
新課程的這一理念,對于教師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教師的任務是傳授掌握知識的方法,傳授活的、有啟示、有思維、有新理念的知識,學生的任務是學會學習,自己會學,懂得怎樣學習。至于“學會”“會學”兩個概念,我們可以把學會理解成學生重在接受知識和積累知識,在此基礎上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這是一種適應性的學習方式;而會學是學生重在掌握方法,在掌握方法基礎上能夠主動去探求知識,學習目的并不在于知識的堆積,而在于發展新知識、新信息并且學生能夠提出新的問題,這是一種創新性的學習方式。確實,當今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期,我們已經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在社會應用時是遠遠不夠的。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他們只有不斷更新知識,秉持著終身學習的理念,具備不斷學習的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變為“會學”,尤為重要和迫切。教師處理好學生“學會”變為“會學”,主要是“導”與“學”的關系,首先是教師“導”的問題,導即引導、指導、輔導;以走進新課程為導向,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是引導,教師怎樣引導,學生怎樣學。其次是學生“學”的問題,“學”在于讓學生會學習,怎樣學習,掌握怎樣的方法學習。
曾經有人說過,“一節成功的音樂課就看教師的表演了”。的確是這樣,教師的角色本就是多重的,而音樂課上更是如此,教師的一個眼神和一個極富表現力的動作本身就體現著教師的教學能力。這也一度成為成功的音樂教師的衡量標準。因為教師只有通過繪聲繪色的表現才能充分體現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功底,也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也才能充分吸引和穩定學生的注意力,但在這一教學活動中,學生顯然成了忠實的觀眾和被動的學習接受者,這種教學模式不可避免出現了以教師的表演為中心,違背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所以,新課程指引下,音樂教師更要注意角色的轉換,注意師生關系的轉換,如何將課堂的主體轉換成學生,如何將教師“表演”為主的課堂轉換成學生“表演”為主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中,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的積極性,真正將學生學會欣賞教師的學習形式轉化成學生會學并且敢于表現的學習模式。
我們作為教師,要根據國家教育政策以及當代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自然條件的熏陶加以結合,制定出新的方案,我們要成為學生的嚴師益友,所以我們也要根據學生的變化而變化。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學生在初中時便缺乏自信心,因為長期缺乏關注,他們十分渴望得到教師的積極關注,但心理承受能力比較脆弱,當得到教師的表揚時會像小孩子一樣特別開心,可當面對教師的批評指責時又很容易出現逆反和任性情緒。當教師的問題指向于全體學生時,他們敢于大膽回應,可當問題指向于某一個學生時,他們常常緊張膽怯不敢發聲。所以,音樂教師更需要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于參與課堂,敢于表現自己。對于他們的膽怯和畏難情緒,教師要多多鼓勵和不吝惜自己點贊的話語。對于個別孩子的任性行為,教師可能需要更大的耐心和寬容才能見成效。采取師生互動、生生活動多種形式激勵學生參與課堂,由于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需要制定細化的課堂考核標準,讓學生在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下增強自我控制能力。課堂也可以采用小組活動的方式,但小組應具有有效的激勵措施。我校高中學生學習的動機不是很強,自主學習的意識較弱。有效的互動才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真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二、將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相結合
音樂教材中的主要教學內容多是民歌和一些古典音樂,在學生中流傳度并不高,這些音樂誕生的年代和音樂中所體現出的內涵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將一些適宜的流行音樂作為一種補充形式的教學內容,將其和傳統文化相結合,這樣便可以提高學生的接受度。
但是流行音樂教學畢竟有些不足之處,傳統文化也不能夠丟失。此外我們也可以引入傳統文化的策略,收集傳統文化素材。總之,教師要有教材內容的靈活處理能力,以教學目的為出發點,既要選擇符合教學內容的傳統文化素材,也要符合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和渴望的心理。這無疑是對教師教學水平提出了要求。在備課時我們要對教學音樂內容的選擇反復進行推敲,認真思考怎樣在傳統文化中融入流行音樂,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感覺到傳統文化的內涵。而流行音樂太多而雜,所以教師在歌詞的選擇上一定要謹慎,選擇適合學生的歌曲,有一定啟迪和欣賞價值的曲目,此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還要合理引導學生進行表演,切忌為了唱歌而唱歌。高中生的自我意識已經很強烈地表現出來,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能夠有耐心和毅力去堅持下來,所以教師要切合學生的心理訴求進行音樂的選擇。
總之,不論是傳統文化還是流行音樂,教師都要進行充分的備課:首先要備好學生,抓住高中生的興趣,了解高中生的心理動態,深知高中生的音樂基礎。備好學生的同時,教師也要深入研究各種音樂教學內容的相關素材,教師自己首先應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工作中要堅持不斷學習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知識,備課時,從中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結合我校高中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原有知識水平,選擇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的可取之處,融會貫通地處理應用,在教授給學生音樂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三、變嚴師為益友
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要在一定的師生關系維系下進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已經成為當代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一項基本要求。在師生關系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因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也要學會轉變,傳統的教師高高在上的“尊師重道”的師生關系已經發生變化。現在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求來自成人的尊重和平等對待。新的師生關系就不再是教師是一個權威的高高在上的個體,而是一個與學生平等和諧相處的個體。尤其音樂教學中,更強調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所以,教師在嚴師的前提下,還應成為學生的益友,教學效果方可事半功倍。
音樂學科教學的特點是集知識性、趣味性、情緒性、情景性為一體,我們應引導學生在注重音樂情感的感受與體驗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音樂和創造音樂。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音樂教學,比如唱歌教學、欣賞教學和器樂教學,教師都應努力營造一種溫馨、和諧、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更好地感受音樂的美。師生關系中,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嚴師益友,而在音樂課堂上,我認為我們教師應該盡量隱藏我們嚴師的一面。但是教師也不能完全隱藏嚴師的一面,如果教師沒有嚴厲的一面而一味露出所謂的慈母形象,像家長一樣縱容和隱忍,只能讓學生會失去行為的底線,不重視學習,沒有正確的學習態度。所以,教師在與學生建立友好和諧的關系基礎上,還應該在學生犯了原則性的錯誤的時候拿出嚴厲的態度。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能帶給人美的體驗,音樂教師在平時要多與學生做朋友,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一邊講解音樂知識,一邊一起歌唱和一同聆聽美妙的音樂,音樂教學活動的課堂便如同一曲演奏動人的樂章,師生一同感受音樂的美感。在唱歌教學和欣賞教學中更應該倡導“朋友式”的師生教學關系。試想:一位嚴肅的教師面無表情地坐在琴邊教學生唱新歌,會是怎樣一種情境?即使這位教師的聲樂演唱水平再高,也不可能唱出歌曲的美感和意境,更不可能激起學生熱愛歌唱的興趣。而當一位熱情隨和的教師坐在學生中,熱情洋溢地和學生一起歌唱,美就自然流露著,我相信每位同學也會更加認真,音樂的美育效果便也自然實現了。總之,音樂教師更應重視師生之間的人際溝通,用愛、真誠、尊重和欣賞作為溝通的基礎,掌握師生溝通的技巧,理智表達情緒,對事不對人地解決問題,靈活運用批評的藝術,滲透給學生溝通技巧,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為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奠定基礎。
四、結合先進的教學模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教學活動中更多體現先進的信息化手段,學生們也更喜歡多媒體的出現,我們作為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孩子們真的喜歡什么,教師與學生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能更好地體現聲形并茂的特點。多媒體課件的音樂渲染力讓學生們有了更好的體驗,在多媒體的輔助下,傳統文化、流行音樂、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也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樂感渲染力變得更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也讓學生的融入度更高,先進的信息技術顯然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現代網絡技術也可以被我們音樂教師應用,比如各種APP軟件:K歌軟件、抖音短視頻軟件、視唱練耳軟件等等。這些流行軟件,不僅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將學生碎片化的時間利用起來,在生活中去體驗音樂知識學習的樂趣。
新課程實踐使我深深感受到師生關系應是和諧和融恰的,在平等交流中,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與其他基礎學科不同,音樂課更注重的是情感的交流和情緒的體驗,“朋友式”的師生關系會促進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能力,音樂課堂也會因此變得更加溫馨愉悅;而當音樂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成了“導、演式”的,音樂課堂也將會變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趣味和精彩。音樂教師們,我們不妨都來嘗試換換“面孔”,我相信我們的新角色會讓音樂課堂教學有一片更廣闊的天空。
(責編? 侯 芳)
參考文獻:
[1] 宋偉建.談教育中的師生溝通[J].企業家天地,2009(7).
[2] 關迪.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素養對合唱教學的影響[J].現代中小學教育, 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