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集中
【摘要】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教材由一元走向多元;教學模式由單一化正在走向多元化;教學方式由封閉正在走向開放;教學理念由傳統正在走向現代等。課堂是課程實施的主要載體,課堂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基層中小學來看,深度課改主要是指課堂改革。從我國中小學課堂改革的整體趨勢上來看,表現出“教”的課堂正在向“學”的課堂積極轉型的良好態勢。
【關鍵詞】 ?教師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9-088-01
0
但是,由于長期受傳統課堂教學觀的影響,我們對課堂教學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教本”意識,單一、狹隘、古老地認為課堂都是教師向學生“教”知識的地方。似乎是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都陷入了“教本課堂”視域而不能自拔,在“教”與“學”關系研究和實踐操作上陷入了矛盾的困境。如對新課程實施后的課堂理念、課堂性質、課堂主體、課堂內涵、課堂教學的思維過程等方面的深刻認識、深度理解和智慧操作等問題,已經成為課改研究者、實踐者的高位“瓶頸”,也稱為中小學實施深度課改的“攔路虎”。具體表現為以下五點:一是在課堂理念上追求“以學生為本”,還是“以教師為本”?如何踐行“以學生為本”;二是在課堂性質上追求“學的課堂”,還是“教的課堂”?如何踐行“學的課堂”;三是在課堂主體上追求“師生主體、雙元發展”,還是“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如何踐行“師生主體、雙元發展”;四是在課堂內涵上追求“師生建構知識”,還是“師生傳遞知識”?如何踐行“建構知識”;五是在課堂教學思維上選擇“先學后導”,還是“先教后學”?如何踐行“先學后導”等。這些難點問題始終困擾著課改實踐者,致使中小學課堂由“教本”向“學本”改革的速度緩慢。至今為止,許多中小學課堂依舊是新課程、舊課堂,可謂“穿新鞋走老路”。依舊是教師講授多、學生參與少;教師主動“教”、學生被動“學”;教師是主導、學生是客體;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其結果是在教本視野下導致“時間+汗水=低效教學”,并進入了低效教學的惡性循環
一、從學生訓練入手
“學本式成長課堂”力在轉變老師和學生的角色。要想打破現有的“我說生聽”的學習方式,必須從學生的訓練入手。
1.在學生原有敘述的基礎上,引導有序表達。如:在敘述應用題的“閱讀與理解”部分時,讓學生首先說“我先來讀題”,接著再說“已知條件和問題是什么”,然后要說“我認為哪個條件或問題需要我們注意”。對不理解的地方,要說“XX地方不好理解,我們是用XX辦法來理解的”。這樣,我們給孩子的敘述提供一個基本框架,學生在基本框架基礎上,就可以把話說得更具條理,更簡練。
2.在學生敢于匯報的基礎上,引導正面交流。實踐初期,在學生匯報交流時,一些同學為了用自己的觀點“打敗”別人,會用一些嘲諷挖苦的語言來表達。
3.在學生勇于提問的基礎上,鼓勵提有提有價值的問題。實踐剛開始,為了鼓勵孩子們的提問與解答,我激勵他們比賽,看匯報的小組解答得好,還是提問的同學問得好。所以,在交流學習時,孩子們為了贏得這場“勝利”,往往是雞蛋里挑骨頭,不是挑字寫歪了,就是行沒對齊,而對本課的知識點卻沒有過多關注。為了糾正這個習慣,我在學生提問后,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點贊獎勵,使學生明白,針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分析進行提問,才是有價值的問題。
二、向自己給學生要自主
以前,總以為自己是一個樂于給學生學習空間,并且是這樣做的人。但實踐至此,我才知道,只要不改變教師的觀念,學生自主學習永遠是一種想象。
最開始,我認為,讓學生把學習方法背下來,課上用這些方法學習就是自主學習了;后來,我認為,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在特定的課里用一些更實效的方法,學生自學后交流交流,就是自主學習了;而在備大集的課時,我真正體會到,什么叫“老師是暗線”,怎么把握“沒有教師的聲音”。
1.教師對教材要深入理解與把握。也就是,課前,我們老師要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本節課知識點與學生的已有知識有什么聯系;這節課的知識點是什么,在哪一部分要呈現;這些知識可以用來解決哪類問題;對以后要學的哪些知識起到了鋪墊作用。只有我們做到心中有數,才能使課上游刃有余。
2.教師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充分預設。在課上,學生沒按我們的預設走,往往會打亂我們的教學計劃,在我們反應不及時時,總會生硬地將學生拉回來。其實,這都緣于我們沒對學生的反應做充足的預設。
3.老師要給學生空間,充分相信學生。給學生空間,首先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沒有學生的獨立思考,合作學習就只能流于形勢。其次要給學生充分的信任,在學生交流時,我們總因為擔心學生說錯或說不清楚而不自覺的插言,用“正確答案”直接代替了學生自我糾錯的過程。其實,我們不妨再忍一忍,再等一等,學生們會驚喜地讓我們看到,他們自己會不斷完善結論,糾正錯誤,當他們爭論不下時,我們也不要急著給出“正確答案”,而要給他們“標準”,讓他們有據可依的自己找到“正確答案”。
其實,以上所說,又何止是我一個人的感悟,它包含著我們學校太多執迷于教育的人的智慧。這些,是我們一起在下班后科研室中碰撞出的火花;是我們一起在辦公室一邊焦頭爛額地處理著雜事一邊聊出的靈感;是我們一起在休息日的家里電話溝通出的創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愿我們的美麗愿望終會變成孩子飛向世界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