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淑媛
黨十九大報告指出“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全面推進個人品德建設、家庭道德建設、職業道德建設、社會公德建設,激勵人們做到向上向善,忠于國家、人民,孝老愛親。”其中強調“激勵向上向善”的重要性。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際學校深化該思想,并將“向上”“向善”作為學校精神,明確以促進師生向上向善,創辦優質優美校園作為本校發展目標。
構建以國際理解為特色的“上善”課程體系
學校高度重視“上善”精神,并結合“知、明、健、潤、行”等層面深化落實“上善”。結合個性化、校本、地方、國家等層面建設“上善”精神課程,完善課程體系。在具體構建“上善”課程體系中,強化國際教育理念,明確教育目標,即落實“上善”教育。
學校一方面嚴格執行國家課程及相關要求,另外一方面有機融合地域特色,積極開展各類課程活動,形成良好的育人效果。該校除了嚴格按要求開設相關課程之外,還針對一至九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機整合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社區服務并貫穿道德與法治教育。在此基礎上構建學年綜合主題內容體系,以“生態園”看世界作為一年級主題;以“從課間游戲”看世界作為二年級主題;以“從禮儀”看世界作為三年級主題;以“從節日”看世界作為四年級主題;以“津菜”看世界作為五年級主題;以從“泰達經濟發展”看世界作為六年級主題;以從“大沽口炮臺”看國際關系”作為七年級主題;以從“火箭基地”看世界科技發展作為八年級主題,以國際理解為特色打造綜合實踐課程,逐步實現校本化實施國家課程。
學校結合地域文化特色,認真開設地方課程,并充分保證地方課程課時。在實際開展地方課程中有機結合個性化學習課程、校園主題活動,促進學生成長,為學生營造真實、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感知情境,體會課程精神及思想。比如結合泰達發展歷程、天津地域文化特色設置課程,有機結合相聲“笑緣社”“快板藝術”與“泰達,我美麗的家園”“天津與世界”與校本課程,打造生活化、立體化的課程,讓學生在實踐、參與校本課程及研究中自主學習,感受天津獨特的地域文化,并形成文化自信心、文化自豪感。結合學校特色,積極開發校本課程。該校在明確教學目標后,即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與“上善”精神的公民,結合“自主合作、強調興趣、挖掘特長、多元融合”等理念,開發并實施校本課程。當前已經完成《校本課程目錄》的開發,該目錄可作為學校未來五年整體設計課程的重要參考。學校每學年都會通過學生調研,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需求及學生的選課情況,綜合參考教師的個人意愿、工作安排,開設部分課程,并形成校本課程表。此外,學校在確定課程目錄的同時,還會結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則,針對各個年級學生的特性,開設具體的課程內容,滿足各年級學生的學習需要。
探索以自主合作為核心的“上善”教學模式
學校各教研組以“上善”為指導,積極探索豐富教學模式,將有效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還強調教學的價值性、正當性;強調應同步推進“教”“學”;要求學生在充分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熔鑄“上善”精神,塑造價值品質;關注學生的課業成績,更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始終將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終身學習意識、生存技能的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尊重并善待所有學生,尊重他們的思想情感與求知欲,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
學校研發中心、教務處每學期都會舉辦各類研究課。通過這些研究課,讓教師得以共同交流心得、分享經驗。比如生物課、化學課、物理課等課程普遍是以先設疑,即提出猜想為切入點,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設計實驗,并動手參與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最后分析結論作為教學目標;語文課則要求學生先預防,之后在利用其個工具書或者組織合作學習、同伴互學,共同質疑答疑等。這些教學方式都充分體現了教師重視學生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近年來,學校高度重視教育規律、學生的成長規律,在此基礎上以“自主合作”為切入點,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模式,踐行“上善”精神。
踐行以價值品質為內容的“上善”德育活動
學校通過廣泛調查、充分研究,以“尊重、理想、感恩、寬容、誠信、關愛、責任”等為主題開展了系列價值品質教育。學校高度重視價值品質教育,并在主題月活動中深化教育。特別是近幾年來,為了踐行“上善”精神,學校定期開展主題月活動。這包括學校統一組織的主題活動及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學段有層次、具體地制定活動目標,提高活動的目的性,形成目標具體、明確的主題活動。學校的主題月系列活動以培養學生的“上善”精神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切入點,并充分發揮這些活動的熏陶、育人作用。結合各年年齡段學生的特點、認知水平,將一年級分作為一個層次;二到三年級;四、五年級;六至九年級分別作為一個層次。具體化十個價值品質,并逐一作為主題月活動的核心內容。
比如將每年的10月份設為關愛月,并以愛護自己——關愛他人——服務他人——關注愛護弱勢群體(依次從低到高)作為培養目標,相應做好兩操,結合活動主題幫助低年級學生、同伴克服學習障礙,關愛自閉癥兒童,輔助學弟學妹搞好教室衛生等等。本校“小海燕”合唱團取得了斐然的成績,該社團先后8次獲得市學生合唱節比賽一等獎,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國際音樂節比賽,并取得金獎的殊榮。此外,團隊成員經常受邀參加或者出席各種演出活動,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學生通過合唱訓練在提高歌唱能力,提高團隊意識與組織紀律性。
本校的“助老愛心社”也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社團,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是市優秀社團。社團的所有學生踴躍報名參加泰達心血管醫院志愿服務;用愛心陪伴敬老院老人;慰問并幫助殘疾學生、特困學生,到自閉癥兒童中心與那里的孩子親切交流,熱心輔導他們。社團的每一個成員用心踐行著自己對“上善”的理解,當他們收到幫助對象送到的感謝信、錦旗或看到老人、孩子臉上的笑臉時,無比幸福。這也讓教師深切地感受到學生的變化。
建設班級文化。學校通過建設班級文化,內化外觀的視覺文化,讓班級成為學生精神發育、生命成長的樂園。學校精心布置所有教室。國旗、校旗被懸掛在黑板正中央;一側貼著“學生每日十問”;教室后面的墻以“價值樹”為核心,“慎思、好學、明禮、篤行”,時刻提醒學校師生保持優良的學風。教室左側墻上設置了“光榮校”“學校園地”“中小學生守則”等欄目與版塊。在建設班級文化方面,除了強調“顯性文化”之外,還重視“隱性文化”的建設。各班學生共同思考、討論設計班微,制定班集體活動方案、行為準則。通過集體管理傳遞正能量,振奮精氣神,彰顯文化育人的作用。
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體驗,彰顯育人功能。學校通過設立“三崗”。分別是家庭勞動崗;校園勞動崗;社區服務崗,并開展各類實踐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真知,感悟價值。在校園內部設計眼操示范、校園衛生監督、禮儀示范等崗位。這些崗位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同時學生在履行崗位職責的過程中,可提高責任心,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學校要求學生不僅要做個好學生,更要做個好孩子。在家堅持自己事自己做,幫助父母分擔家務,積極參與社區活動。此外,當前該校還與社針實踐基地、紫云社區簽署了合作協議,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公益服務、公益勞動。學校每年寒暑假都會組織境外學訪活動,通過活動開闊視野,獲得能力,培育愛國情懷,升華集體榮譽感。
充分發揮家校合作的作用,優化育人作用。該校認為學生教育應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家長是學校的“同盟軍”,特別是在價值教育問題方面,應加大校家合作,有針對性、目的性地開展價值教育。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會、家委會等方式將家長請進校園。結合多種形式,比如萬象講堂、家校通信息平臺、問卷調查等方式,充分發揮家校的合力,讓廣大家長成為其子女、學生的朋友、人生導師,讓學生獲得深刻、豐富的知識感受。家校共同發力,讓教育事半功倍。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在“上善”教育中學生作為自身發展、教育的主體參與課堂設計、社團活動、課堂教學,實現自我管理,構建開放、和諧的系統,讓所有學生都成為“向上向善”的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責編?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