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娟娟
方某,天性好動,調皮搗蛋,時不時地要對同學進行攻擊,不是口出臟話,就是動手動腳,班主任每天都要收到學生對方某的告狀,班主任對方某也是多番教育,方某還是一如既往。翁某,學習成績優秀,文靜內斂,方某平時對翁某動手動腳,小動翁某都能忍受。一次,方某用鎖把翁某的抽屜鎖上了,讓方某打開方某嘻嘻一笑就是不開,翁某無奈之下氣得直哭。正巧翁某的爸爸來??磧鹤?,聽到其他同學說方某鎖了兒子的抽屜,還知道平時經常欺負他兒子,頓時火冒三丈,沖上去打了方某一巴掌。
這位家長的護犢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他的沖動已然把學生之間的小事演變成了家長之間的大事了。撇開那位家長不正確行為,方某,是本事件的導火索,也難逃其咎。方某的家庭教育也是有一定問題的。
方某的行為,是經驗習得的結果。方某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哥哥從小小兒麻痹癥,身體落下殘疾。方某一生下來,就十分聰明可愛,父母寵愛至極,什么要求都滿足,仗著父母的寵愛,方某有時也會欺負哥哥姐姐,父母只是一笑了之。久而久之,父母的處理方式讓方某認為這種行為是可行的。入學之后,方某根本沒有把學校的規章制度放在心上。有時會在上課,與老師唱反調,讓課堂陷入尷尬之地。時常有家長和教師向方某的家長說明這一情況,家長認識到方某這樣的行為會讓他的人際交往受到阻礙,于是每天上學前都對方某進行說教,讓他與同學友好相處。
當行為不斷反復之后,將會變成一種習慣,甚至會成為人格特征之一,就現狀及年齡階段,還形成不了什么“攻擊性行人格”,只能說有攻擊性傾向,及時的干預是可以的,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行為復現率的提高,改變的難度就增大,演變為人格特征。
像這類孩子,接受批評說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解鈴還須系鈴人,來源于家庭的問題還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健全學生的人格。
退一步講,我們并不愿意看到這一事件的發生,但是既然已經發生了,我們可以當作教育孩子的一個契機。
首先,與方某交談,讓他說說“怎么想、怎么做、什么感覺”,目的在于宣泄他的心情,從此次事件中平復自己的情緒。
其次,方某需要敢于正視自己。一向以“強者”身份出現在眾人面前的他,突然間成了受傷害的“弱者”,這對方某的認知上來說,是難以接受的。學校和家庭緊密配合,與方某及時溝通,分析導致這起事件發生的原因,讓他認識到自己錯誤的認知和行為是整件事情的導火索,自己因此也成了間接的“受害者”。
接著,問問方某目前自己的這種狀態是好是壞,愿不愿意改正。
然后,在班級尋找人緣較好的同學,平時看看這些同學與他人的相處之道,再反思自己的行為,以他人為鏡,警示自己。制定行為目標,加強自我監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