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娜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高中地理教學在課程理念、目標和具體要求上都有了較大的改變,由此對于地理教學的有效性就變得越來越重要。高中地理作為中學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許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不不容置疑的是:課堂教學是否具備有效性,直接決定著學生對于地理知識掌握與理解質量的高低。
關鍵詞:高中地理;地理教學;課堂有效性;策略
一、有效教學目標的建立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目標的建立是進行有效教學的第一步。其中,加里·鮑里奇就把教學目標的制定作為有效教學的五種關鍵行為之一,足以看出教學目標的有效建立對有效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
(1)關注目標的整體性和針對性。新課標是課堂目標制定的重要基點,因為它是對全體學生的共性要求。因此,作為一名高中地理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解讀課程標準,根據其中的目標和要求,來制定課堂教學目標和計劃。并在制定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具備整體結構的觀念,以全體學生作為目標達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教學目標具備整體性。而且還需要針對不同的課型特點,從而讓教學目標有效的引導地理課堂教學。
(2)關注目標要明確,并更具有層次性。要想充分發揮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導向作用,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的關注是最主要的基礎條件。也要清楚的認識到作為行為主體的學生來說,明確的目標闡述也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操作、評價起來更加具有直觀性,也能讓學生對成果或心理體驗表達的更加明確。其次,我認為關注目標要比以前更加具有層次化,才能真正的達到新課標對每個年級階段的具體要求。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制定詳細的地理課堂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制定的基礎上,也讓教學目標變得更加切實可行。從而真正的實現目標實施的階段性、層次性,也讓地理課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保障實施。
二、有效教學內容的處理策略
課堂教學內容作為有效教學實施的基礎,不僅聯結著師生間的教與學,還是真正實現有效性課堂教學的重要載體。對此,作為地理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不為教材所局限,針對學生的實際,聯系現實和其他相關的教學要素,對教材進行合理加工與提煉、調整、補充和優化等,完成由課程專家制定的教材向教師內化加工的適合一定學生的“學材”之間的富有創造性的轉換。
對高中地理教材的有效解讀,需要教師從新課標目標以及教材編制思想的研究出發,充分挖掘教材所隱含的相關教育內容,并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的每一章、每一節。并在知識探求、解析及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對于地理知識、技能、思維的培養,清晰的梳理出教材內容的知識結構,為學生對于地理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鋪好道路。
三、有效教學方式的優化策略
(1)重視學生學習的體驗性,增強內驅動力。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而學習作為獲取知識的“學”與行為實踐的“習”兩者的結合體,兩者關系相互作用、相互促進,達到了“相須相發”的地步。高中地理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體驗性學習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認知范疇,還可以有助于學生的身心及健全人格的進一步發展。其次,還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內驅力對于實現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的重要性,俗話說:“你可以把馬運到河邊,但永遠不能強迫馬喝水”就是這個道理的充分體現。自主參與成為衡量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因此教師不僅要對于學情做到心理有數,還要利用地理的學科特點,來積極引導和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動力,讓他們明白地理學習的目標和價值。
(2)加強學習的交往性,注意信息化學習的整合。高中階段的學習作為一種群體性的學習來說,它是個體與集體在知識的建構中,相互作用的一個過程,學生們的發展也只有在人的各種關系、活動的相互作用中才能達到真正的實現。首先教師要為學生們營造出和諧、輕松的地理課堂教學氛圍,讓師生間的交流變得積極而主動。還可以建立起合作互動的地理課堂教學模式,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養。最后,注重地理教學中信息化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從而完善地理課堂教學方式,真正的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芳、吳亞萍:《備課的變革》,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