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青華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信息技術水平產生了巨大的變革。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速成熟衍生出了大量新媒體產業,并且這些新媒體產業迅速成為了傳媒市場的主力軍,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為多樣化,不再局限于報紙以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工具。這種情況對我國的傳統新聞編輯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本文主要探尋了新媒體時代下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途徑,以求能夠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借鑒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新聞編輯;創新策略
一、基于受眾需要方面的工作創新途徑
無論是新媒體產業亦或是傳統媒體產業,大眾均是服務的主要對象,因此新聞編輯必須采取最為優質的工作模式,給予受眾群體更為優質的新聞閱覽體驗。
首先,新聞編輯必須要挖掘出獨具一格的新聞內容,以此來滿足公眾的閱覽新聞需要。新聞編輯只有在新聞內容上加以創新,在新聞內容的背景上苦下功夫,才能夠發現更為符合公眾需求的新聞內容。只有認真解析當前的新聞來源,并且用簡潔明了的語言來呈現給觀眾,方能切實有效地滿足公眾需要,充分展現出傳統媒體產業的輿論引導作用。
其次,新聞編輯需要采取多元化創新手段,緩解觀眾的視覺疲勞,展現出新聞的感染力。受眾在接受新聞時,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要感受到新聞現場,領會到最為真實的一線資料。因此新聞編輯工作者有必要采用多元化創新手段。借助于現場畫面以及播音主持的完美解說來為受眾展現出更為完美的新聞場景,新聞編輯需要注重采用文字畫面相互融合的方式,從多方面著手,貼合受眾對于新聞內容的需求。
最后,新聞編輯工作者有必要優化新聞的傳播途徑,全方位地擴展當前的新聞渠道。在新媒體時代的籠罩之下,為了保證受眾能夠在最短的時間之內獲取到相應的新聞內容,明確新聞深處的含義,新聞編輯工作者有必要加大對公共平臺的應用,借助微博、微信平臺來傳遞相應的新聞要素,拓展公眾的可閱讀途徑,擴大用戶規模。
二、基于審美認知方面的工作創新途徑
首先,審美認知是建立在人類的普遍認知基礎之上的,是人們對于某種事物產生的普遍反映。為了切實有效地展現出新聞編輯工作的重要性,保證其存在諸多審美認知內容,新聞編輯工作有必要將審美內容做平民化處理,為公眾提供更具互動性的畫面,以此來保證受眾可以在新聞的審美認知內容中進行合理思考,明晰新聞內容的更深含義。
其次,新聞編輯需要對新聞內容做出合理包裝,新聞作為對新近時期發生的事情的敘述,有必要做出更為豐富的包裝,如此必然可以吸引更多受眾群體。當然,所選擇的包裝必須足夠合理,不能過于夸張,注重審美認知的傳遞以及新聞畫面的變化性,如此一來必然可以為公眾提供更為完整的新聞閱覽體驗,在深化受眾群體認知的同時,還能為其傳遞充足的美學意識,與受眾群體的心靈產生碰撞。
三、基于選題策劃方面的工作創新途徑
就典型情景的選擇方面來看,如果新聞從屬于重大事件,那么新聞編輯需要切合中心要素,充分動用發散性思維,盡可能地充實內容建設,所選擇的敘事角度需要盡可能地新鮮活躍,在細節處理方面需要做到見微知著,如此必然可以為受眾群體帶來更為深刻的新聞閱讀體驗。與此同時,新聞編輯在平時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要形成足夠的新聞敏感度,面對重大新聞事件,新聞編輯需要深入到百姓之中,以受眾視角來進行新聞敘述,將新聞內容變得更為立體化,以此來加大吸引作用。
就策劃選題方面來看,新聞編輯必須要仔細打磨,選擇合理的題材內容。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有諸多事情發生,如何深入到事件內部,尋找其內部含義是每一個新聞編輯都必須具備的能力。新聞編輯需要善于運用深度思維,如此以來必然可以發掘出更多符合民生的新聞素材。
就策劃選題以及輿情的相互融合來看,新聞編輯有必要滲透到受眾群體之中,充分挖掘符合當前時代發展的新聞內容,從而達成輿論導向作用。與此同時,在新媒體平臺的引領之下,新聞編輯需要大量應用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明確當前受眾的思想方向,以此來選取最為符合公眾需求的新聞內容,打造出高質量的新聞節目,贏取經濟市場的主導地位。
四、結語
就新聞編輯工作而言,如果想要在新媒體時代的引領之下,為公眾提供更為充實的新聞內容以及獨具色彩的題材內容,那么就有必要從多方面著手,對新聞內容做完善處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當前新聞內容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