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琴
摘 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自己動手中學習。針對雖是較好的縣城學校,但藝術教育相對落后,樂器相對匱乏的教學現狀,探討如何發揮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品、玩、奏、創”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嘗試自制樂器的制作與演奏,發展和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和能力,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聲源并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簡單的樂器,積極參與課堂,表現自我,讓音樂課堂充滿創意!因為音樂來源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用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音樂!
關鍵詞:音樂教學;自制樂器
艾默生曾說過: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兒童的性格養成是兒童自己在實踐中建立的,讓學生自己在音樂實踐中去摸索,去探究,才能發揮自己獨特的思想與個性。器樂教學在音樂教育體系中既是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又是開發其智力和性格養成的重要途徑。對人的協調、平衡、和諧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與影響。在國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就明確確定了器樂教學在音樂表現(歌唱,演奏)中和音樂創造領域中的重要作用,能夠運用樂器聲及其他聲音材料表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聲音,能夠在教師指導下自制簡易樂器。在我校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所使用的樂器不可能人手一件,要想孩子們對每件樂器都能熟悉,并能熟練的去演奏,那就必須去自己動手去創造。近一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將自制樂器引進課堂,引導學生用自制樂器主動參與音樂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學生參與和體驗音樂找到了捷徑,增強了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了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學生找到了自我價值!
一、品——激發創造的熱情,培養觀察的能力。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我覺得把身邊的樂器引進課堂的教學過程也應該是如此,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去接觸和了解樂器,才能體會樂器帶給我們生活的樂趣。學生在接觸和了解樂器的過程當中,其實也是審美的過程,激發他們創作熱情的過程,培養用心觀察能力的過程!
二、玩——品嘗自制的趣味,享受實踐的快樂。
通過“品”環節的鋪墊調動,學生們對自制樂器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就乘熱打鐵告訴學生原來樂器可以在自己的身邊發掘、制作,甚至我們自己本人就是很好的樂器。我先引導學生去找較簡單的節奏型打擊樂器玩玩,由于學生對打擊樂器興趣濃厚、積極性特高,短時內各種各樣的節奏型打擊樂就齊聚一堂,有:串鈴(舊鑰匙串),沙球(易拉罐里豆粒),三角鐵(舊的自行車車鈴),小鼓(奶粉罐),鼓(奶粉罐加筷子),鑼(文具盒的蓋子)、課桌、書本、筆等等。還可以指導學生親手制作一些簡易的弦樂器。例如:
制作古箏
材料:餅干盒(或禮品盒),橡皮筋數條,寬膠帶。
方法:將橡皮筋橫套在空紙盒上當作弦,紙盒兩端的橡皮筋用寬膠帶固定住,中間可用小小四方木塊。
制作沙鈴
材料:易拉罐,米粒(或沙子),透明膠帶。
方法:將米粒裝進可樂瓶達1/3左右,以透明膠帶將瓶口密封即完成。
制作鈸:
材料:兩不銹鋼杯子蓋,線。
方法:把線直接將兩蓋連接起來。
學生認識了打擊樂器后,我又引導學生去玩玩旋律型打擊樂器。例如:適合個體進行的,有筆套、樹葉、小竹,試管等均可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適合共同合作的,把大小不同的碗放在一起敲,便有了高低不同的音,那竹筷敲擊瓷碗發出的音色非常清脆。在每個杯子里裝不等量水,敲擊起來自然就有不同的音高,發出叮丁冬冬的響聲,非常美妙,尤其適用于簡單歌曲的伴奏。又如,將膠泥揉勻,制成一個空心的橢圓形球狀,將上部稍稍削平,打上一個吹孔,在其前部在打上幾個音孔,晾干后即可成為一個自制的塤。用橡皮筋和長方體的容器制作的彈撥樂器揚琴等等。
一段時間的搜索打擊樂過程中,學生們已經迫不及待的想玩這些不尋常的樂器。在這個階段,我先讓他們盡情的“玩味”樂器,這里所謂的“玩味”除了“邊玩邊體味,品味”外,還有的就是讓他們玩出味道,玩出花樣,玩出門道。雖然我們不是專業的行家,不需要學生達到某個層次,但是能夠讓學生在一上課就讓他們玩出味道,享受音樂是難得的主張。讓他們找出樂器發音部位,找出哪個部位的音色最好聽,有多少種不同的演奏方法一一進行探究總結。
三、奏——共享成果的喜悅,增強合作的意識。
讓身邊的樂器進入課堂,不僅僅只是讓學生們制作樂器,它的最終目的是通過這樣的一種更加靈活多變、更加適合學生心理的途徑,來讓學生學習音樂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巧,培養學生感受、理解音樂的能力,所以樂器最終需要演奏的形式表現出來,也是就簡單的為歌曲進行伴奏。
首先,我引導學生用樂器給歌曲伴奏。如在《大家來唱》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熟悉3拍子節奏,我引導學生用廢自行車車鈴充當三角鐵,用裝了米粒的易拉罐充當沙球。廢車鈴演奏第一拍,用裝了豆粒的易拉罐演奏第二、三拍。這樣更能強調三拍子“強弱弱”的律動感,讓學生掌握節奏的同時,更能讓他們體會了力度記號(f p) 。然后,我再引導學生用自身樂器給歌曲伴奏。在《羊腸小道》中,我用彈響舌代表驢的腳步聲,拓展教學,感受歌曲強弱,用杯子中高低的水,表示主人公的旋律,但這個合作起來比較有難度,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發現身邊處處有演奏樂音的樂器,培養創編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學生們在運用樂器伴奏時,可能存在著這樣幾個問題:①伴奏風格不恰當②伴奏作用未體現。不同樂器由于不同特性,適用范圍也不同:三角鐵(廢鋼棒)、碰鈴(廢車鈴)聲音清脆、穿透力強、余音裊裊,常配合優美抒情的曲調演奏;純凈水桶如鼓一般,從桶心到桶邊可發出不同的音高,音色各異,力度變化大,對情緒及氣氛的渲染能起較大的作用。因此,在使用自制樂器時應根據音樂風格、情緒的不同需要有選擇地使用。
四、創——發揮潛能的舞臺,譜寫美妙的旋律,
“人的心靈深處,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新作為潛藏在人類中的一種能力,必須要通過人們的自覺開發和積極運用才能發揮作用。
在學期結束時,我以《我制作的樂器》為課題,上了一節生動的音樂課,把班級學生自己制作的樂器,一一展示,介紹,他們并拘泥于課本音樂的演奏,于是有把不同類型的樂器合奏,“協奏”,不斷的去嘗試,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去創新,美妙的旋律響徹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感嘆孩子們驚人的創作能力,表演能力和表現力!
自制樂器,用現在很時尚流行的講法,DIY。讓DIY樂器成為學生在音樂課堂中輕松的“玩具”,讓美妙的旋律飛舞在音樂課堂中每個孩子燦爛的臉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小學音樂教育《小學音樂教學需堅守“兒童立場”》陶敏 周愛華.
[3]《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曹理.
[4]《“器樂”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 席永俊.
[5]《關于“器樂進課堂”的一點心得體會》 ? ?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