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的必要性
物理作為自然科學之一,本身是探索自然的一門科學,對事物的好奇和疑惑是不斷驅動探索科學的動力。傳統大量運算型的作業單調乏味,降低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鍛煉和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技能和素養。特別對于我們綜合高中的學生,學生基礎和學習習慣都相對較差,作業的單調枯燥,更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也很難達到新課標教學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要求。所以有必要通過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對事物產生好奇和探索的激情,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去完成作業。使作業逐漸成為學生在課外的一種生活過程、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使作業成為具有學生鮮明的價值追求、理想、愿望的活動。
二、趣味性作業的設計
設計理念:作業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作業設計要求生動、有趣,能使學生在作業時,自始至終保持較高的興趣。讓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履歷,讓學生在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又不斷生成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探索中成長;在知識與能力的不斷互動中成長,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斷碰撞中成長。
設計特點:內容上具有趣味性,形式上具有多樣性, 過程上具有啟發性。讓學生在趣味作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感覺到做作業的快樂。從而培養學生對作業的興趣,進而培養學習的興趣,成為良性循環,在潛移默化中去啟發學生對事物現象和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1、布置人文型作業-----文理融趣,陶冶情操
通過收集中外科學家郵票、科學趣味故事演講,通過觀看科幻電影和電視、參觀或觀看中外科學家的故居和足跡等等,來了解科學家發現真理的過程和對社會的貢獻;感受偉人的”平凡”和“不平凡”;了解科幻神話變成現實的人文知識等等。由此在潛移默化中產生共鳴,正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愛國熱情等價值觀和人文情懷。
2、布置體驗型作業-------感性品趣,深刻體會
通過學生在實踐中得到感性的體驗,如必修2第六章《萬有引力航天》課后布置觀看有關人造地球衛星、航天飛機、空間站和中國“嫦娥一號和二號”發射的視頻短片,由感官上了解宇航員的生活,了解在人造衛星上進行微重力條件下的實驗;通過各種活動,例如乘坐電梯、到游樂場乘坐過山車,海盜船、自由落體等,了解和體驗失重和超重等。必修2第五章《曲線運動》中布置通過體育課中的活動如:投籃,推鉛球等項目了解平拋,斜拋的特點和運用等等。切實體會科學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與生活------“科學讓生活更美好”。
3、布置操作型作業------玩物增趣,明理益智
通過提供小制作、小發明、趣味實驗等動手機會。如:必修1第一章《運動的描述》中布置測量地球自轉速度,第三章《相互作用》中布置制作能顯示微小形變的裝置,選修3-3中《熱力學》中布置自制冰箱,孔明燈、紙鍋燒水等活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和驗證,在玩中既彌補了課堂的不足,又開拓了學生的發展空間。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樂趣,也增添了他們要“知其所以然的”求知欲。不但沒有玩物喪志,反而可謂玩物增智。
4、布置探究型作業-------探索激趣,拓展創新
通過設計一些內容有趣、材料易得、操作簡便的探究型作業,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體驗學習物理科學的樂趣,激發創造的熱情。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
作業示例1:電學課中,曾講過“水果電池”,激發學生對蘋果導電性能的探究。
(1)你認為蘋果的導電性能可能與蘋果的哪些因素有關?你的猜想是什么
(2)請你設計一個驗證你的猜想的方案,并予以實踐。
(3)如有學生用伏安法,在一定電壓下研究蘋果的形狀、甜度和通過的電流的實驗數據,實驗數據記錄入下表:
根據上述表格信息,把能得出的探究結論寫出兩條填在橫線上。
結論一: ;結論二: 。
說明:該作業用于選修3-1《電路》“電阻測量”教學完成后布置。
作業示例2:靜電場課中,老師曾講過“靜電發光”,激發了學生對靜電能否使熒光燈管(燈泡)等發光的探究。
(1)你猜想靜電可使熒光燈管(燈泡)發光的原理是什么?
(2)請你設計一個驗證你的猜想能實現的方案,并予以實踐。
(3)如有學生用摩擦起電來產生靜電,在用毛皮跟各種材料摩擦后跟熒光燈管(燈泡)等接觸后與各種類型的燈管接觸發光程度的各種實驗數據,實驗數據記錄入下表:
根據上述表格信息,把能得出的探究結論寫出:
說明:該作業用于選修3-1《靜電場》“靜電現象的應用”教學完成后布置。
三、趣味性作業的成效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設計趣味性作業后,學生在三個方面的改善情況非常明顯。
首先,極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其次,切實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成績。再次,顯著增強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能力。
事實表明,通過設計趣味性作業使激發了學生對物理科學的興趣,增加了對身邊各種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之心。在求知欲下,反過來靜下心來學習教材的各種知識,以更好的解釋、解決和運用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和規律,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真正出現了:“紙上得來總覺淺,絕知此事要躬”和“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的良性循環。切實顯效的達到了素質教育的目標,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簡介:桑建棟,性別:男,民族:漢族,出生年月:1978.12.20,籍貫:浙江余姚,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物理教學,單位:浙江省余姚市技工學校(浙江省余姚市職成教中心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