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傳萍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一次講話中指出:“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學生作,教師改”,教師為改好一篇作文可謂是花盡心思,而學生卻收益甚少。教師該如何引導和指導學生自改作文?如何讓學生有所收獲呢? 我嘗試讓學生自改作文。讓學生通過自我實踐、自我反饋,發現并解決其中的問題,這樣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同時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而且,這種能力的培養是終身受益的。
一、改變觀念,提高認識
之所以會形成“學生作,教師改”的局面,是因為教師對學生的能力認識不夠。教師總用自己的認識水平和寫作能力要求學生,作文修改權完全由教師壟斷了。其惡果是助長了某些同學作文草草成篇的壞習慣,有的寫完之后不再看一看,有的甚至把不會的字空起來,讓老師去填,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而教師每一次練習后要面對五、六十篇作文,任務繁重。在緊迫的時間內,只能草草了事。如“中心不夠明確”、“事例不夠具體”、“人物不夠鮮明”,甚至一些批語學生看不懂。傳統的“學生作,教師改”的觀念已經不適應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新大綱要求教師必須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改變傳統的觀念,將修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二、教師引路,指導方法
在培養學生自改的過程中我采用了“領”、“扶”、“放”的方法。
所謂“領”就是由老師指導批改的方法,領著學生學會批改方法,到學生自己學著修改。學生的習作交上來后、查閱后,教師選擇帶有普遍性問題的學生習作制成投影片,在教師的指導下,共同討論,集體修改。怎樣修改? 在修改作文的初始階段,老師要作示范。我在作文教學中曾這樣嘗試過,首先明確本次習作的要求是什么,再出示學生習作中的片段,然后用彩筆修改給孩子看,并簡單說明修改的理由和修改的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看看層次是否清晰,語句是否連貫,通過逐詞、逐句、逐段推敲,使語句更通順,使意思表達更清楚。在修改中,教師要發揮指導作用,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調動積極性。通過修改,孩子們明白了什么是改,怎樣改,以及這樣改的理由,學會了遷移。
領著學生集體修改后,我還要求學生把修改后的文章和原文作對照、比較,然后讓學生運用學到的修改方法,模仿修改自己的習作,教師再加以指點、輔導,使學生人人受益。
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自改習作的能力,教師還得注重“扶”與“放”的結合。我們知道,要培養孩子自改習作的能力,指導學生學會自改習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謂“扶”既是作文上標記號,作必要的提示,讓學生修改。“放”。首先由教師進行示范修改。在學生還沒有自改能力時,教師可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面對全體學生邊批改邊說明,讓學生直接感知教師批改作文的全過程。其次讓師生共改。在課前選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印發給學生,讓他們閱讀思考,作好修改的準備,上課時,由教師進行啟發和點撥,讓學生各抒己見,討論批改。最后是相互批改,交換意見、取長補短,最終目的是達到自己修改,自我完善。
我采用以下方法:
1.符號批示法。對學生的初作瀏覽后,對需要改的地方用符號標出。如對不通順的句子用“——”?,對錯別字用“口”,有用得好的詞語、句子,就在它的下面畫上圓圈……學生自行修改, 修改后,再進行檢查指導。
2.點撥提示法。我將學生的作文進行分類,從各類中抽出幾篇,對需要修改的地方稍加提示性批語。
3.要求提示法。針對學生習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所謂“放”就是讓學生修改自己文章或互改。修改后要讓學生簽上自己的姓名,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最后,批改總結時要對認真批改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
第一,自我修改:一篇文章從構思到起草成文,難免有考慮不周的地方,所以,每次學生寫完草稿,我就要求學生把文章從頭到尾一句一句地讀,看看文章寫得通順不通順,用詞準確不準確,有沒有寫錯別字,用錯標點符號,發現問題,應用增、刪、改、換等修改符號及時修改,直至自己滿意。
a.反復朗讀。在修改時,讓學生朗讀習作,自我監聽,用筆劃出不順口的詞句,并加以修改。
b.默讀分析。學生采用默讀的方法,思考是否圍繞中心選材,段落層次的安排是否合理,詳略是否得當等。
第二,互評互改:
a.教師先對學生習作有針對性地選擇幾篇作為例文,采用朗讀或投影出示,然后由學生進行評議,評議時,既要肯定優點,也要指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和怎樣修改。發言者必須有理有據,小作者可以解釋反駁,大家互相討論,達成共識。
b.學生寫完作文后,收上來后由教師把作文發別的學生,讓學生互相批改,老師只給出評分標準。由于學生自己改別人的作文,因此積極性非常高,改到好文章便知道自己的不足,改到差的則能指出作文的缺點,這樣做,學生批改文章時往往很詳細,很具體,等于重寫了一篇作文。
總之,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讓學生處于主動的地位,要注重學生情感的交流,心靈的體會,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與能力發展,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教師也能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來,用更多的時間去鉆研教材,探索教學新方法,何樂而不為?但是教給了修改文章的方法后,還應促進學生養成修改的習慣,變被動為主動,最終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學生自改習慣的養成要通過長期的訓練培養,同時,必須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