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東
在我國老齡化社會形態越來越明顯的今天,我國的老齡人口,特別是“準老年”人口,(據世界衛生組織對老年人劃分的新標準,60~74歲的為“準老年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人)他們擁有著精彩的人生閱歷,寬闊的知識領域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是建設社會主義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關研究表明,人的肌體、智能不但在不斷地提高,而且其提高期和作用期也在隨著生命的延長而擴展。這就足以證明,老年人仍具有許多有所作為的條件,仍然可為國家和社會做出貢獻,是國家的寶貴財富,特別是社會主義體制下的老年人,具有許多獨特的優勢,如一些對黨和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老干部、老軍人、老科學家、老教育家等,他們政治立場堅定、威望崇高,是一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同時他們還具有年輕人所不具備的晶態智力優勢、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等。因此健康老年人是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我國老齡學會名譽會長、著名人口學家鄔滄萍教授率先提出了“健康老齡化”概念,它所倡導的不僅要提高老年人個體的生命質量,更重要的是要構建一個健康和諧的老齡化社會。
據調查,知識技術型“準老年”人在退休后的十余年內,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員采用多種方式參與社會服務和經濟建設(據統計,我國現有離退休科技人員500多萬,其中年齡70歲以下的約占70%,具有中高級技術職稱、身體健康、有能力繼續發揮作用的約占70%左 右),但我國對這一部分群體的社會勞動、生存質量、心理健康方面都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建設,更缺乏社會服務體系的關注和支持。而準老年人在步入老年期間,以及老年期間,很難避免遇到各種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的侵擾,開發以體育鍛煉為重心,以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支持為媒介,使得“準老年”人提高生存質量之路是當今社會研究中的緊要問題。
許多實例證明,人的衰老過程是可以得到延緩的,人的壽命也可以得到延長,而對此最有效的方法不是藥物治療而是進行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許多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保持著手腳靈活,體力充沛,動作協調準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這足以說明體育鍛煉是可以延緩老年人生理年齡的。雖然按歲數計算的年齡是無法更改的,但人的生理年齡是可以改變的,從而使人變得更加“年輕”。一個人的年代年齡已進入花甲之年,而生理年齡卻可以保持在50歲左右,從而使自己的生理年齡變得年輕。這充分說明體育運動鍛煉可以促使老年人“雖老未衰”,對保持老年人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和延長老年人的壽命都具有積極作用。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老年人,肌肉保持彈性,血流暢通無阻;使各種組織、器官的細胞得到更多的養料,保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從而延緩細胞的衰老;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老年人,促進了血液循環,提高了血液細胞的功能,提高了老年人的抵抗力,從而有效地進行防病治病;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老年人,神經細胞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促進了神經細胞的新陳代謝,延緩了神經細胞的衰老,保持良好的神經系統功能,并能宏觀調控全身器官進行正常的工作,從而延遲機體的衰老。
當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展,“老有所健”、“老有所樂”正日益成為老年人所追求的時尚,促進老年人留住青春的腳步,永葆旺盛精力,已成為當今社會上的大眾潮流。老年體育是“以老齡人口為對象,以強身健體,益壽延年,豐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改善老年人精神面貌、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的,以輕松的、多樣化、趣味性強的,適合于老年人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老年體育是人生的終端體育,它將隨著我國離退休制度的全面實施和人類老齡化的發展而發展,在今后的人類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積極的作用。體育鍛煉對于老年人的好處和意義無可置疑。老年人通過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并且能夠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群參與進來,在“一幫一”、“一帶一”的方式下,最后形成“滾雪球”式的發展形勢,從而在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中充當主要突破口。積極有效地開展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對于推動全社會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知識技術型“準老年”人具有四大優勢:“政治優勢、經驗優勢、時空優勢、年齡優勢”,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積極開展老年人體育鍛煉活動,使更多的老年人心系政府,為政府和社會積極出謀劃策,發揮自身余熱,從而真正地實現了我國社會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