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東風 王彥平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升高,本科高等教育為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的人材,其主要是為了傳授本科生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簡單來說,我國的本科教育是為了培養應用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但我國本科教育應用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形成成熟體系,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仍值得我們探索和研究。本論文以山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為研究對象,剖析本科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模式的現狀、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本科生;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
一、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近況分析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都提高了對所用人員素質和實力的要求,我國高等教育為社會發展培育了大批人材。我國各高校所使用的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的主要形式。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企業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持續發展不僅增加了對管理運營人才數量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對管理人才的綜合能力的要求,但是從各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狀況來看,并不完全符合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各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不健全。所以,高校應當切身考慮我國國情,完善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為了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
二、目前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所存在的缺陷
(一)高校定位的盲目性
目前一些高校在自身定位上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各個高校都希望獲得更多的教育資源和資金,一些高校盲目地確定高目標,致力于追求綜合性大學、研究型大學和重點專業,且不斷擴大招生數量,而教育資源和教育水平卻難以達到標準規范,導致某些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在定位上盲目跟從。
(二)課程體系權重失衡
目前,高校針對本科生的課程設置,依舊呈現出重視理論研究而忽視具體實踐的問題,引導學生向全面、系統的掌握理論知識的方向發展。在培養本科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不是基于社會的實際需要,且忽視了教育與生產的關系,也未注意到企業要求與理論知識之間的關系,這使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工作時,表現為實踐能力差,專業技能不足等。
(三)師資隊伍結構單一
就我國目前工商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而言,這些教師大多是直接來自高校,他們沒有實際的工作經驗,在教學過程中,做不到對學生在畢業后面臨實際崗位需求所需能力的完全了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在這樣單一結構的師資隊伍里很難得到真正的培養,以達到實際工作崗位能力的要求。
(四)評價系統不夠完善
擁有一套完整的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才能建立一支培養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師資隊伍,而我國各院校使用的評價體系不能很好地測評教師的實際能力。不完善的實際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使得沒辦法確切判斷教學成果和教學水準,極大地傷害了學生在實踐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影響實踐教學的有效展開。
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對策
(一)明確定位,合理構建
如果我們要對工商管理應用型人才有明確的培育定位,首先要了解其內涵。所以,我們要依據工商管理專業特點,明確對應用型人才培育的準定位,在此基礎上構建其所需的能力構造,才能最終培養出具有發展潛力和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二)順應改革趨勢,合理進行課程設置
一直以來我國各大高校都在試圖摸索屬于工商管理專業的科學合理的課程設置,并且形成了各自獨特的人才培育形式。面對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我國工商管理專業在未來課程設置的發展方向主要有這幾個:重視課程的多樣化和綜合化、強調課程的應用化以及注重課程的人文化、本土化與國際化等,我們應順應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趨勢,合理進行課程設置。
(三)加強產學研的一體化培養模式
要想使工商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模式順利形成,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與支持:
1.贏得政府支持,建立高校的產學研教學模式。政府和高校、政府和企業的關系密切,政府在高校與企業之間進行溝通,有利于完善工商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模式。
2.建立和完善運行機制。為了工商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模式有效地運作,有必要構建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將“產學研合作”模式制度化、合法化,這樣才有利于“產學研合作”模式的推進,有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途徑的形成。
3.結成產學研合作的“聯合體”。建立集教學、科研、生產于一體的教育基地培養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是企業和學校更多的進行交流和溝通。
4.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優化配置科技資源,達到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構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降低社會成本,完善科技創新管理系統,發揮其在工商管理專業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
(四)建設“雙師型”的優秀師資隊伍
學校的教學質量受教資質量影響頗深。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教師不僅可以進行相關的理論知識的教學能力,還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和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
1.健全"雙師型”師資隊伍的相干制度建立。將"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學校教育的總體規劃,為師資隊伍的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每年還要在規劃下制定具體的培訓和學習計劃,要保證計劃切實可行且保證實施。
2.加大“雙師型”教師的引進力度。高校可以從其他高校、企事業單位和科研機構等調入優秀教師,以便拓寬教師的來源,提高工商管理專業的師資質量。
3.培養“雙師型”青年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各學校應加強對工商管理專業的青年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以便其“雙師”素質的提高。
(五)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保障系統
應用型人才培養保障系統的完善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加強政府對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質量的監測與評估。政府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控和保障主要通過對其質量進行有效地評估來實現。
2.建立健全教學質量評價機制。要客觀測量和科學判斷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必須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評價標準。對于評價體系的建立要遵循評價指標、評價主體以及評價方式多元化的原則。
社會在不斷發展變化,本文對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研究未達到完全成熟,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究。以上研究表明,我國工商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呈現出了以下問題:高校定位的盲目性,課程體系權重失衡,師資隊伍結構單一,評價系統不夠完善等。針對所提出的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明確定位,合理構建;課程設置應用化;完善產學研合作;建設“雙師型”特色師資隊伍;建設質量保障體系等。
參考文獻:
[1]焦健.高校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2
[2]朱士中.美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對我國本科教育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0,5.
[3]陳錫寶,朱劍萍.探尋校企合作實現機制的有效途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0,5.
作者簡介:
宋東風,男,漢族,籍貫:河南孟州,生于1964-09,職稱:副教授,博士學歷,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
王彥平,女,漢族,籍貫:山西晉城,生于1994-07,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