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剪紙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近年來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這項的民間傳統藝術又重新走進大家的視線。朱秀云是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她的剪紙作品構圖簡練而精致、線條粗獷而優美、造型古樸而不失趣味。通過對她的幾幅代表性的剪紙作品,從構圖、造型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和學習她的剪紙藝術。
關鍵詞:河南;非遺;朱秀云;剪紙;藝術特征
朱秀云是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一位地地道道的剪紙藝人,受到家族里爺爺朱國璋、母親霍苗巧和姑母朱俊芳的影響,自幼開始學習剪紙,手中的一把剪刀陪伴了她一生。陜州區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黃河南岸,地鄰山西、陜西兩省。河南省剪紙協會第一任會長李笑白曾說:“陜縣剪紙是沾了山西、陜西的光”。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陜州區剪紙汲取了三省的文化內涵的同時,又有著獨具特色的地域剪紙風格。
剪紙作品大多表達勞動人民的美好希冀,反映出幾千年來民俗文化的內涵。朱秀云的一生都致力于繼承和推廣剪紙文化。年近花甲的她,在2005年進入三門峽市老年大學學習中國畫,希望通過對國畫傳神意境的學習為剪紙技藝帶來更大的突破。2008年6月朱秀云成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剪紙)代表性傳承人。走進朱秀云老人家里,窗上貼滿了各式各樣的窗花,鏤刻精細、趣味十足,各種有著寓意豐富圖案的剪紙烘托出了農家院里的歡喜氣氛,裝裱起來的《五福臨門》《太子坐蓮》等作品更是巧奪天工、美不勝收。
一、構圖特征
朱秀云剪紙作品中的畫面、構圖密集飽滿,整個畫面既結實、繁雜,又疏密相間、主次分明。在布局上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對稱式和單元式。以花鳥寓意代表作《五福臨門》為例,畫面的中心是“福”字,底下有一個左右對稱的荷花,中間為一個整體,左右各配有魚和荷花,四周環繞著紋飾。魚和荷花組成的畫面寓意為“連年有余”,以示來年豐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在中心區域四個角分布著四只向中心聚攏的蝴蝶,此為第二區域。蝴蝶諧音“福迭”,寓意福氣源源不斷;蝴蝶也是幸福、愛情的象征,寓意著生活美滿。再往外一層由鳳凰、牡丹等圖案組成。眾所周知,鳳凰、牡丹象征著榮華富貴。在作品兩邊分別有紋飾環繞一花瓶,配合有鴛鴦、荷花、蓮蓬等圖案。瓶諧音為“平”,寓意著平安;鴛鴦雌雄成對、形影不離;蓮蓬寓意多子多福,搭配在一起表達愛情忠貞、夫妻和諧、家庭幸福之意。整個作品最外有一圈吉祥紋飾包圍(如圖1)。在陜州區素有“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刀鉸虎頭”的說法,朱秀云用一雙巧手剪出一幅幅貼近生活的剪紙作品,剪紙作品成為她個人的情感寄托。
《五福臨門》這幅作品是以各式各樣具有美好寓意的圖案、紋飾組成,祈福是畫面所傳達的核心內容,故“福”字占據了中心位置。“福”字的位置決定了作品左右對稱的基本框架,對稱式布局在中國傳統美學中具有重要地位,這種布局相對穩定、莊重,呈現一種視覺上的平衡。剪紙一般不便表現層次重疊和龐大復雜的場面,但是為了突出主體圖案的中心地位,作品中其余圖案形成了相對獨立卻又互相聯系的單元,也使得畫面十分均衡。每個單元都以紋飾做了簡單分割,每一單元都是單獨的一幅作品,有著各自美好的寓意和內涵,又相輔相成地構成了整個作品,布局飽滿也體現了中國民間以滿為美、圓滿和美的思想。
二、造型特征
朱秀云剪紙種類繁多,逢年過節會剪魚、荷花、如意等圖樣,寓意著連年有余、萬事如意;在婚嫁中一般剪石榴圖案,寓意多子多孫;壽誕中多采用松鶴圖樣,寓意長壽富貴;喪葬中利用剪紙制作旗幡等物品布置靈堂,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思;還有的剪紙內容表現的是勞動場景,歌頌勞動、祈求豐收。不同場合下用途不同、寓意不同,但朱秀云剪紙在花鳥、人物、紋飾等造型上,都呈生動古樸、清晰簡潔、線條明快的特點。剪紙藝術發展到現在,基本可分為南方和北方兩派。南方剪紙細膩柔美,多用刀刻,嚴謹、細致;北方剪紙則粗獷奔放,多用剪刀剪,線條靈活多變、隨意性強。陜州區的民俗剪紙風格整體受到商周時期紋飾圖樣、南陽漢畫石以及北魏龍門造像和宋代開封木版神畫像的影響,繼承了北方剪紙質樸大氣、雄渾粗獷的風格特點。
朱秀云的《太子坐蓮》剪紙作品,在主體人物造型上以高超的手法用于刻畫人物造型,面部運用“陰剪”的技法刻畫了生動的人物表情,同時表現了主體人物生動的盔甲紋飾。人物剪紙線面相連,中心鏤空的虛面很好地將視覺中心放在人物身上。主體人物身坐蓮花、手持藤蔓,生動古樸,一改人們眼中“手持混天綾、腳踩乾坤圈”的勇武形象,人物造型更貼近生活。周圍花卉、蝙蝠造型上都簡練概括,提取了對象的主要特征,大膽地舍去不必要的部分,刪繁就簡,以簡潔、明快的線條進行明確表達(如圖2)。如果失去了對人物造型特征的把握,也就失去了藝術的真實感,所以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復雜的工程。這些無疑是朱秀云從生活角度出發,將立體的、三維的形象轉化為平面的、二維的形象,用線條進行高度總結、概括,將藝術造型的表現貼近于現實,從而引起觀者的共鳴。
多年來,朱秀云憑借著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大膽、任意的想象,用手中的剪刀創造出一幅幅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剪紙人物和形象。在她的剪紙世界里,不只是單純地臨摹自然對象,沒有循規蹈矩的透視和比例,也不必過分追求章法布局和光影變幻,只需將自我理解和審美相結合,使剪紙人物和形象比對象本身更加引人注目,充滿民間藝術的趣味。
三、表現手法
在剪法上,朱秀云的剪紙作品大多運用了“陽剪”與“陰剪”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陽剪講究“線線相連”,而陰剪強調“線線相斷”,故陰剪、陽剪是相對相生的。以傳統節氣作品《七巧節》為例,大面積鏤空突出人物形象,在人物造型上采取陽剪,用陰剪的手法使人物面部以及衣褶紋路畫面更加生動、完整。竹簍和其中的孩子外形采取陽剪,花紋及面部用陰剪的手法。二人腳下的鵲橋及四周的搭配紋飾線條粗細得當,都是“陰陽結合”的表現手法。作者借助輕松明快的線條與鏤空的表現手法,將“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愿景傳達給觀者(如圖3)。朱秀云在“陰陽結合”的過程中十分認真仔細,因為稍不留神把應連接的部分線條剪斷了,整張紙都會被破壞,變得支離破碎,畫面也無法形成。由此就產生了剪紙“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藝術技法特點。
在色彩表現上,除傳統的紅色、彩色剪紙外,還有一種黑色剪紙流行于陜州區。在大多數東方人的眼中,黑色是不吉利的顏色,而紅色寓意吉祥。河南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極其厚重,在古代就被稱為中原大地,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追根溯源,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是生于河南,或是在河南建都,成為豫西剪紙藝術的文化土壤。從歷史上可以考證,夏代崇尚黑色,豫西則為夏文化的發源地。夏以黑為正色、本色,故黑色剪紙在豫西百姓中司空見慣。黑色剪紙具備端莊肅穆、莊重大氣的特點,同時黑色吸熱,與彩色剪紙相比有不易褪色的優點。黑色剪紙除了在日常生活的運用,甚至在婚嫁時有的“雙喜”字也是黑色的,因為黑色剪紙更加正式、莊重,而對黑色剪紙的研究也有助于研究夏文化。
四、結語
朱秀云老人除了提升現有的剪紙技術外,還注重發掘和保護失傳的捶草印花印染工藝。為了能將這一古法印染工藝重現于世,她走訪多地向更有經驗的老人學習,經過多次試驗,不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最終將這些經驗整理出來。蘸染的色彩過渡十分自然,極具地方代表性。2012年末,朱秀云被命名為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原棉布印染技藝[捶草印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她在捶草印花印染工藝上的認真態度也代表了她對剪紙藝術的態度,她對于藝術的熱情與熱愛深深感染了筆者。
朱秀云經常同老朋友們圍在院里哼著曲子,剪著剪紙,增進技藝,她們想到什么剪什么,剪紙這門傳統技藝,已經深深地融入了她的日常生活。她的剪紙作品構圖簡練而精致、線條粗獷而優美、造型古樸而不失趣味。而隱藏在這些精致作品下的是朱秀云獨具特色的剪紙藝術魅力——汲取了傳統文化與社會文化的養分,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土壤中。“一把剪刀過,滿紙情趣生”,希望在未來可以繼續虛心地向老一代手工藝人們請教,不斷研究我國民俗文化,讓剪紙這門傳統藝術在新時代下煥發光彩、永葆青春。
參考文獻:
[1]馮驥才,倪寶誠.中國民間剪紙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樹村.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史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2.
[3]董季群.中國傳統民間工藝[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4]陳竟.中國民俗剪紙技法[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1.
[5]楊雯雯.陜縣南溝民間剪紙藝術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5.
[6]趙偉薇.“非遺”時代的剪紙藝術[D].青島:青島理工大學,2013.
作者簡介:王欣宇,太原師范學院美術系美術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