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娟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歷史故事類文本被選入,這類文章的背景一般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或人物。針對歷史故事類文章的教學,教師需要為學生理清文學和歷史兩條線路,幫助學生了解歷史背景,熟悉歷史人物,在把握住歷史背景和歷史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再分析文學和歷史之間的差異性,在了解了這類文章的特點之后,學生才能夠更輕松的面對這類文章。
小學歷史故事類文章在細節(jié)的描述上可能會有夸張或者是想象的,文章的整體把握還是按照真實的歷史開展。在進行這類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有效的突出文體特征,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對歷史人物的熟悉,探索其中的奧妙,提高學生對歷史故事類文本的閱讀能力。
一、品析語言,感受文字魅力
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閱讀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選取歷史故事類文章作為教學切入點,針對歷史故事類文章語言風格和語言特色等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還能以史為鑒,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故事類文章的用語特色和語言文字方面的魅力,形成對構段謀篇的全新認識,進而促使學生的語言綜合學習和探究能力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奠定小學生語言表達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對蘇教版《三顧茅廬》課文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先對文本中涉及到的敘事要素進行解析,明確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點,對學生實施相應的教學指導。在此基礎上,教師把握歷史故事類文章的特殊性,指導學生跳出事件的框架對語言敘述方面的特色進行解析,重點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構段謀篇方面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選取“三顧茅廬”中的“三”作為教學基點,與學生共同探討文本表達方面前兩次略寫,第三次詳寫的原因。在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基本明確后,教師指導學生針對“三”的隱藏意思進行探究,即三強調劉備“顧茅廬”次數之多,按時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態(tài)以及禮賢下士的品質。同時也為諸葛亮的出場營造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特殊藝術效果,能為后面諸葛亮“隆中對”的杰出表現奠定基礎,對諸葛亮之于劉備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性進行暗示。由此能看出,歷史故事類文章語言表達方面具有特殊性,能展現出文本特色,因此學生在學習方面要重點針對文本語言進行品鑒和賞析,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為學生閱讀能力的增強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條件。
二、明晰線索,理清文本思路
在進行小學歷史故事類文本閱讀教學的時候,教師需要適當地指出文中線路,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邊思考,加快學生進入角色的時間,并且,幫助學生找出文中線路,學生才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為文章的細節(jié)學習打下結實的基礎。
比如,在學習《司馬光》這一學時的時候,教師可以以一系列的問題為學生指出文中的線路:缸在假山的什么位置,小朋友是怎么掉進缸里的,司馬光是怎么救的這個小朋友,還可以用別的方法搭救這個小朋友嗎,引導學生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詞語“機智勇敢”。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思路,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耍、一個小朋友掉進水缸里其他小朋友的反應、司馬光砸水缸救人。通過這幾個部分的學習,學生再將這幾個部分串聯(lián)起來,就能理解課文。這篇文章的教學目的是告訴同學們司馬光是個機智勇敢的人,要向他學習,遇事要沉著冷靜、當機立斷。
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才能更好的把握課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觸類旁通,找出文本聯(lián)系
歷史是驚人的相似的,也是相互貫通的。在引導學生閱讀歷史故事類文章的時候,提示學生展開聯(lián)想,學會關聯(lián),與以前學過或看過的文章進行聯(lián)系,可以是歷史人物接近的文章,也可以是歷史背景相同的事件。將相關聯(lián)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幫助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在比較中理解課文。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幫助學生經歷文章中人物的經歷,使學生與文章中人物的心理距離更貼近。
例如:在學習《推敲》的時候,這篇文章講的是賈島的故事,而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正好學過賈島《尋隱者不遇》,教師可以將這首詩與這篇文章聯(lián)系起來,《推敲》這篇課文正好是作者賈島在寫這篇詩文的背景,將這兩篇文章結合起來講解,學生理解起來會更容易。“僧()月下門”教師可以先不告訴學生中間用什么字,幫助學生進入“推敲”的情景,學生的回答一般也是“推”“敲”這兩個字。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推敲”的解釋,幫助學生加深文章的印象。
四、引入背景,突破教學難點
在進行歷史故事類文章教學的時候,適當的歷史背景介紹可以有效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有些文章在沒有介紹歷史背景的時候是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的。而且,歷史背景的介紹還可以提高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司馬遷寫《史記》的背景,司馬遷是在為同僚求情的時候下獄的,并且在獄中受到了宮刑,在古代,尤其重視“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也就是自己身上的頭發(fā)等是不能受到傷害的,受到宮刑是最大的不孝,作者就是在受到如此打擊的情況下開始寫《史記》的,學生只有了解了司馬遷寫《史記》的大背景,才能了解司馬遷完成寫作的困難,但是,他還是克服了重重困難,堅持完成了史詩級巨著《史記》的編寫,他的偉業(yè)千秋萬載。
五、融匯貫通,品味人物形象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人員在選取文章的時候,會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選取的歷史故事類文章大多數是一些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這些人物形象在學生第一次閱讀文章的時候就會生動形象的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教師在進行這一類文章的教學時,首先要根據人物的形象設計,重點突出文章的關鍵字詞句,引導學習交流討論,指引學生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特征,幫助學生品味人物形象。
比如,在學習課文《三顧茅廬》的時候,針對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與諸葛亮會面時的人物性格,教師可以剪輯出一段小視頻或者是動畫,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中的描述,邊觀賞邊解析,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學生可以先閱讀課文,結合視頻給出的信息,有目的性地閱讀課文。學生也要仔細斟酌,在與諸葛亮會面的時候,三人的表現有什么不同。
最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學完課文后我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將課文內容與多媒體教學有效結合,文章多采用對比和反襯的手法,通過文章的詞句,我們能夠體會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也能夠了解張飛的性格特點,更能夠領悟諸葛亮的智慧,文章中的人物動作和表情都能夠在多媒體視頻中體現出來。
在教授有關歷史故事類課文的時候,對相關歷史背景的介紹需要積極而且謹慎,歷史故事類文本需要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扎實,學生在語文學科的基礎上,挖掘歷史故事類文本的故事和人物形象,讀透文章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閱讀歷史故事類文章。
此外,在學習歷史故事類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引學生從文章的細節(jié)出發(fā),仔細閱讀文章的每一個細節(jié),了解文中人物的內心獨白,分析文章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在此同時,教師還需要提醒學生注意在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之間的差別,學生需要知道站在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兩個方面來欣賞人物形象。
就比如,在學習《鄭成功》的時候,鄭成功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出現,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從鄭成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開始入手,使學生了解鄭成功的英雄氣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理解分析鄭成功霸氣愛國名言:“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學生可以從“決不允許”“自古以來”等堅定的語氣中了解鄭成功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他收復臺灣島的決心,然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與鄭成功相隔好多年,他是怎么知道鄭成功說了這些話的。通過對文章細節(jié)的解讀,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與此同時,學生還可以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來完善對語文歷史故事類文章主人公的了解。
六、景情相生,觸摸前人情感
歷史故事類文章或多或少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表現出不同時代的特征,并且在文本的表述方面往往會對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涉及到的歷史故事進行簡單的介紹,方便學生在閱讀方面對文本內容形成初步的認識,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對歷史故事類文章開展閱讀指導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把握文本中所涉及到的情景,以此為基礎構建激活學生情感的教學情境,爭取能在閱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受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產生情感共鳴,形成對文本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
如教師在對蘇教版《盧溝橋烽火》歷史故事類文章進行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教學活動前組織學生對盧溝橋事變方面的歷史背景和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激發(fā)學生對日寇侵略中華的憤懣情感,使學生能產生對軍民共同保家衛(wèi)國的崇敬和自豪情感。以此為基礎,教師發(fā)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創(chuàng)設盧溝橋烽火方面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注意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激發(fā),使學生能真正感受和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形成對《盧溝橋烽火》的全新認識。
如此,學生就能在閱讀學習方面產生與文本內容的情感共鳴,學生能在閱讀學習方面對文本內容形成深入的理解,有助于促進學生歷史使命感的培養(yǎng),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進一步強化產生積極影響。
七、閱讀文本,了解歷史事件
歷史事件體現在歷史故事類文本中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改變。在歷史故事類文章中那些對文章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畫作用不大的歷史事件在文中就會適當的減少,對于那些能夠形象生動的刻畫人物形象的歷史事件,作者又會詳細的描述,突出人物的形象。在進行這類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啟發(fā)學生對文章歷史事件的詳略描述。比如,在學習教學蘇教版《負荊請罪》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誦讀《廉頗藺相如列傳》有關的故事情節(jié),找出歷史書籍與課文中介紹這一段的不同之處。學生在對比中會發(fā)現,在《負荊請罪》中對廉頗和藺相如產生矛盾的原因描述不詳細,文章詳細描述了廉頗和藺相如見面的場景。這樣詳細的描寫,展現了這兩個人的性格特點,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學習,學生更能夠了解文學作品中詳略介紹歷史事件對人物形象刻畫的意義。
八、傳承精神,體悟文化內涵
對歷史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傳承是開展歷史故事類文章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在開展歷史故事類文章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對其中蘊含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以及進步的精神思想進行挖掘,實現對精神的傳承,使學生能在閱讀的基礎上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內涵形成全新的認識,確保最大限度的提升閱讀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比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對《陳毅探母》《吃水不忘挖井人》等歷史故事類文章文本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就應該挖掘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感恩、回報方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民族精神,對學生實施多元化的教育指導;又如教師在組織學生對《朱德的扁擔》《大禹治水》《孔繁森》進行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就要有針對性的開展革命斗爭精神、艱苦奮斗精神方面的滲透和傳承,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感受到我國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的魅力,提高教學效果,對學生的文本學習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加以培養(yǎng),逐步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九、結語
總之,以上幾種教學策略能夠讓學生更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文章的情感,從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強化閱讀效果。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