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法。主張學生在快樂、活潑、生動、自由的氛圍中接受教育,而小組合作學習則賦予了學生相當充分的自由和相當寬松的氣氛,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鍛煉和提高機會,從心理學情感理論來看,學生進行愉快和諧、富有成效的合作學習,自然會產生快樂有趣的情緒氣氛。這種學習氛圍一旦形成并保持下去,必會給學生帶來高漲的學習熱情,推動他們進行鍥而不舍的努力,有利于智高情高的發展。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信息社會的到來,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概括與吸收他人的意見等。培養學生團結、協調的群體合作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研究將會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培養學生探索創新的精神,同時又為培養能與人和諧共處和合作精神。
一﹑ 促進學生積極交往
心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為,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于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于學生間互幫互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新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窮、人人參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科學合理形式
1.分析目前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為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
三﹑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課堂成了優勢學生的展示舞臺
由于學生的能力和知識積累有差異,顯然小組合作成了優勢學生展示的舞臺,他們在討論和集體交流中無疑成了中心人物。久而久之,弱勢學生成了旁觀者,學習討論的積極性越來越低,最后小組合作再也不關他們的事了。但是小組合作的成績評定是由小組為單位的,所以其他小組成員的勞動成果也成了他們的勞動成果,他們搭著這輛順風車取得了分數。
2.以群體討論來掩蓋學生的獨立思考。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一問即議”,學生小組討論,然后小組代表發言,最后教師統一大家的認識。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勢必使部分學困生,失去了對問題思考的權利,導致他們只有靜觀坐聽的份,成了思維敏捷的優等生的陪襯,造成學生學習的兩極分化,使教師走入了“重討論,輕思考,重群體,輕個體”的誤區,熱熱鬧鬧的小組合作學習,掩蓋了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在討論過后,是學生探索經驗的蒼白和獨立意識的流失。
3.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是把大課堂分成若干小課堂
在小組合作教學中,還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教師把要講解的內容以問題的形式交給小組,又由小組中成績好的學生把這些問題講解給組內的其他學生聽。這樣的操作其實就是把大課堂分成若干小課堂,把“教師的一言堂”變成了“學生一言堂”,這樣的教學模式依然是灌輸,學生依然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它沒有體現小組成員的自主參與,沒有體現小組成員間的合作,更沒有體現教學觀念的根本轉變。這種做法也是對小組合作教學的錯誤展示。真正意義上的小組合作教學要求通過自已的閱讀、思辨、討論、練習等方式,自主獲取知識,完成任務。
4.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不充分或過長
教師在實施中,由于對討論的問題的難易把握的不足,或者是學生的學情掌握不好,往往以自己的狹隘化、成人化的教學經驗,按照自己預設的方式,學生剛討論,就讓學生談看法、說結論,或者超出自己的預設,使討論的問題沒有結論,學生過長時間去討論,這兩種傾向都導致教學建構活動成為“空中樓閣”。
四、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構建。
1.分工明確,有效記分
在最初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時,小組成員在學習內容和學習結果上有很強的相互依賴性,出現了"優勢學生的舞臺,弱勢學生搭車"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必須明確每位成員的分工。比如在小組討論時,分別指定協調員、記錄員、發言人、主持者等,每位學生都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獨立完成任務,為小組做出應有的貢獻。在不同學習任務中,角色可能輪流互換,這樣既保證了小組互助合作學習分工明確,秩序井然,又能使個人的特長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協調,并通過良性循環,使每位學生自身存在的能力弱項得到有效的改善,最終達到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在計算成績時,要對成員個人和小組學習的結果分別評價。
2.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學習程度是有差異的,因此合理的分組是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首要條件。分組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我在分組時,首先讓學生分析自己的特長,接著我根據他們的提供的資料進行統計歸類,分為書面表達強、口頭表達強、有組織領導能力等等;然后進行合理分組,這樣就保證了每個小組包含了各種能力的學生,為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礎,又為全班各小組之間展開公平的競爭創造了條件。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為了使學生能更深入地解決一個問題,可以實行各小組分擔任務,然后全班匯總,這樣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了資源共享。
3.要有效調控小組合作交流,處理好“放”和“收”的關系。在小組交流時,要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充分相信學生的聰明才智,使討論的問題得到學生的充分探究,“放”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由于時間關系或探討問題一時難以得出結論,教師要及時“收”,使小組合作交流得到有效調控。
4.實事求是,要靈活運用小組合作交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把學生獨自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必要提交小組討論,并在師生、生生互動中解決問題。而為了裝潢門面,以其形式來取悅現場的聽課教師,盡管師生、生生之間都積極參與,課堂氣氛熾熱,最終也是一出沒有任何意義的鬧劇。
5.選擇時機、設置問題。小組合作學習既非時時可以進行,也非處處能夠合作。那么,哪些情況下可以選擇小組合作學習呢?我認為:一是在需要比較學習時,例如有些教科書上設計了兩個不同的觀點或現象需要學生進行支持和選擇時,可組織學生討論;二是在突破重點難點時,可通過小組合作,共同探究一起攻克;三是在“開放性”問題時,沒有固定答案,可設計討論,通過討論,促進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的培養。有了適當的時機,問題的設計也要科學、合理。一要做到要求具體明確,不能模棱兩可,讓學生無所適從。二要注意內容安排的層次性,要由淺入深,順勢而導。
作者簡介:孟昭華,出生年月: 1966年4月,性別: 女,籍貫: 黑龍江,最高學歷:大專,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