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群
摘 要:城鎮化下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變遷,主要是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觀保護意識淡薄,城鎮化環境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生存土壤,傳承與保護投入有限。因此,在城鎮化環境下通過整體性、生產性和記錄性保護措施、通過非遺旅游產品的開發和博物館收藏等措施,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從而更好地促進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維護民族文化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變遷
中圖分類號:G80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1002-7475(2019)09-128-02
侗族人民生活生產留下了豐富多彩且寶貴的文化遺產,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侗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所積累創造的文化財富,比如由國家體育總局授予黎平縣侗族摔跤“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稱號。但是,城鎮化背景下人們生產生活方式、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基于傳統農業文明產生形成的,城鎮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發展,使得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變遷,其保護與傳承面臨著新的挑戰和問題。城鎮化是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工業化發展帶動加速了城鎮化進程,在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變遷和保護。尤其是城鎮化背景下,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為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加上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農村人生活方式得到了變化,在提高生產力、勞動者收入和改善人們生活水平的同時,帶動了城鄉傳統聚落空間的一系列變化,文化空間、文化形態以及保護發展面臨著新的問題,城鎮旅游業、工業化、環境惡化等問題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變遷甚至消失的許多危險。基于城鎮化研究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變遷因素,旨在提出有針對性的可實施的建議和措施,從而加強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1城鎮化背景下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變遷因素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侗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自然產物,是依托于農業文明的肥沃土壤與自然經濟的滋養而形成的產物。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城鎮化背景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變遷,面對新的環境逐漸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在工業文明中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夾縫求生,使得依托于農業文明和傳統自然經濟的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加上年富力強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的廣泛存在,使得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著斷層的問題,后繼無人的現象使得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得不變遷。
1.1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性質使得人們主觀上保護意識淡薄
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豐富,以摔跤為例,就是侗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自然演變形成的。對于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他們口傳心授、世代相傳而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它具有無形的、活態的、流變的特點。保護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守護侗族的精神家園與民族記憶。但是,由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資產,人們對其概念模糊,城鎮化發展使得他們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生存發展中,認為這種無形資產是過時的、難以順應時代潮流的,導致當地人們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非常冷漠和淡薄,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難度在潛移默化中大大增加了,也使得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遭遇著變遷甚至是消亡。
1.2城鎮化迅速發展使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
城鎮化發展帶動了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生活生產現代化發展,使得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失去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越來越多的新興娛樂活動涌入到侗族人的生活中,傳統娛樂活動項目正在迅速減少或逐漸消失,傳統娛樂活動受眾越來越少,而外來文化的入侵也破壞了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境,新時代人們生活方式、生產活動和生活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年輕人更樂于接受新的娛樂文化,對于傳統的民風民俗沒有那么重視,社會條件變遷、技術不斷發展與人們生活環境的變化使得一些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滿足新時代人們的娛樂需要,從而使得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變遷難題。
1.3富余勞動力轉移使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上面臨斷層問題
城鎮化背景推動了經濟一體化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使得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外來文化和經濟環境的沖擊,年富力強的富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使得摔跤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缺乏傳承人,許多項目傳承人年齡已高,但是又后繼乏人,使得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著斷層難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主要是依靠于口傳心授,這種方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尤其是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影響,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效益,但是也使得傳統手工藝、傳統農業文明發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市場競爭力不足,也使得傳承人對于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不足。
2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有效途徑
城鎮化背景下要深入研究和分析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和發展面臨的變化,結合不同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特點,堅持以保護、繼承和弘揚為基本原則,采取有效的方式來保護與傳承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
2.1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首先,采用活態整體性保護方式加強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侗族特定的生態環境、人們的生活環境是相依存的,要讓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存活下來,就必須建立生態保護村等形式來加強侗族人們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為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立一個“活文化”載體。其次,要采用生產性保護方式加強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于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要進行合理開發,又要堅持以生產性方式為導向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積極舉辦侗族民間文化藝術節、旅游節、傳統體育項目比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宣傳展示活動等來開發挖掘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將其轉化為經濟資源從而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產生經濟效益。并將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為地方文化名片,促進和帶動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最后,要通過記錄式保護方式加強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加強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綜合采用錄音、錄像等方式準確記載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真實的圖像、聲音、文本記錄等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技藝、生產過程等展示出來,再建立集中統一的檔案、資料庫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永久保存,實現資源共享。
2.2促進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館內收藏
針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有效地收藏,但是還是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博物館、文化館等的作用,依托于公共文化機構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收藏與保護。全面普查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泛收集整理侗族各類與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圖像、聲音以及實物,建立資料庫、數據庫與圖像庫,將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圖像和資料展示,并培養專門人才加強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和收集,為繼承和弘揚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條件,讓博物館、文化館等成為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收藏、保護、傳承、研究和宣傳的中心。
2.3開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
城鎮化背景下必然會帶動旅游業的發展,要積極開發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利用商業化、商品化、市場化加強對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要大力開發與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相關的內容,依托于侗族民間藝術節、民俗表演項目、傳統體育項目比賽等活動,依托于古鎮游、生態游等旅游項目來加強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和保護。同時,還需要在更大范圍內加強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整合,開發設計具有侗族民族特色、傳統體育韻味的體育藝術系列產品,促進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向產業化、商業化方向有序發展和經營,將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資源優勢通過商業化、旅游化手段轉化為經濟優勢,為帶動侗族地區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發展和體育旅游業發展創造條件。
3結論
侗族經過歷史積淀留下了豐富多彩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侗族人民生產生活遺留下來的智慧結晶和文化果實。但是,新形勢下城鎮化進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以傳統農業文明為根基所孕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侗族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發展。因此,在城鎮化環境下要通過活態整體性、生產性和記錄性保護措施,通過非遺旅游產品的開發和博物館收藏等措施,加強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胡艷麗,曾夢宇.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初探[J].凱里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曾夢宇,胡艷麗.侗族非遺的社會功能及館藏傳承作用發揮[J].蘭臺世界.2012年02期.
[3]胡艷麗,曾夢宇.侗族“非遺”保護與傳承模式的缺陷與重構[J].廣西社會科學.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