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艷 王瑛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添加胃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效果。方法:隨機擇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均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運用腸外營養支持,實驗組運用早期添加胃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干預方法,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后體內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的變化情況,同時,比較兩組的BI指數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結果:實驗組干預后體內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含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BI指數平均分顯著大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添加胃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預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病人的營養指標與免疫功能指標會持續升高,身體狀況良好,出院時間提前,盡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中,因此,此種方法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
[關鍵詞]早期胃腸內營養支持;腦卒中;預后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128-01
引言:腦卒中病癥具有突發性的特點,病人會具有感知功能受到阻礙的情況,同時,應激性潰瘍為患者經常出現的并發癥,使病人產生出血的癥狀,從而良好的護理干預方法便顯得尤為重要。現隨機擇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腦卒中病人200例開展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擇取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均分成對照組與實驗組,各100例。對照組男66例,女34例,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64±1.8)歲,腦梗死患者60例,腦出血患者40例。實驗組男75例,女25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66.7±2.6)歲,腦梗死患者66例,腦出血患者34例。對照組與實驗組年齡、性別、病情的資料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獲得家屬同意,病人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進行本次研究,并在我院倫理委員會的監督下完成。200例患者吻合腦卒中的具體判斷標準,其中不具有心、肝、腎嚴重疾病的患者。
1.2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腸外營養支持護理,病人經護理人員注射葡萄糖等物質,總供應能量是146.3kJ/kg。實驗組運用腸內營養支持護理的方法,所用的腸內營養乳劑為我院營養科根據患者本人情況所配置,規格為500mL/瓶,劑量是500-1000mL/d。
1.3判斷標準:對比實驗組與對照組干預后體內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的變化情況,同時,比較兩組的BI指數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HSS)。BI指數的評定標準,0-40分代表具有重度功能障礙,41-60分代表具有中度功能障礙,61-95分代表具有輕度功能障礙,96-100分不存在功能障礙。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具體判斷標準為:0-5分的損傷程度輕微,6-20分中度損傷,21-40分呈現嚴重的損傷。
1.4統計學方法:SPSSl9.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x±s”表示計量資料,t來檢驗數據,P<0.05,代表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腸內營養指標的對比:通過實驗可知,實驗組患者干預后腸內營養指標情況大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BI指數與NIItSS評分的比較:對照組BI指數、NIHSS評分為(47.41±19.62)分、(6.14±0.85)分,實驗組BI指數、NIHSS評分為(69.54±12.31)分、(3.25±1.02)分,實驗組BI指數平均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嚴重的病癥,患者的日常生活基本自理能力會喪失,生活質量下降,心情十分焦慮,而早期的胃腸內營養支持便能使營養物質輸送到患者體內,病人吸收效果優良,腸道粘膜的完整性獲得良好維持,此種給藥方式較為簡單,方便醫護人員進行操作,減少不當操作現象出現的頻率。通過實驗可知,實驗組干預后體內血漿白蛋白、血漿前白蛋白、血紅蛋白、總蛋白含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BI指數平均分高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早期添加胃腸內營養支持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預后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病人的營養指標與免疫功能指標會持續升高,身體狀況良好,出院時間提前,盡快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中,因此,此種方法值得在臨床中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