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一則新聞讓人心驚肉跳:某一學生因上課玩手機被老師發現后沒收了手機,當天放學時并沒有異常情況,然而回家后卻用跳樓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且不說這位老師的做法是否有待于改進,這例子卻讓我們深刻地看到:學生的心理素質急需加強。在小學生中開展心理輔導工作勢在必行。
現在的小學生是二十一世紀的棟梁。他們生活在這個信息爆炸、科技快速發展的大時代中。若想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僅僅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還需具備很強的社交能力。否則,將難以在達爾文的進化論中成為“適者”。實踐證明,現在世界各國的國力競爭,其實是人才競爭、勞動者素質的競爭。而素質的核心是心理素質,有時成功往往靠過硬的心理素質。《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智退司馬懿就是憑他不一般的心理素質。教育發展的《綱要》也明確指出,心理素質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作為一名老中隊輔導員,我想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情況,談談幾點設想。
一、心理教育的主要內容
1.開展自主教育,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減少依賴性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人們對孩子也越來越寵愛。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依賴的心理,稍一碰到困難,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怎樣去解決,而是等父母來怎樣解決。“一切有爸爸媽媽呢!”是他們的人生格言。
騰訊新聞上一個高學歷的海歸精英不出去工作,在家啃老啃了7年的新聞駭人聽聞,究其原因,是因為這所謂的海歸從小沒有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
所以,作為小學生接收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應開展一些獨立教育,使孩子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勞動果實才是最甜的”。
2.開展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
對小學生來說,他們在生活中所受的挫折無非是一些在大人看來是嗤之以鼻的事,考試考砸而挨罵啦,對父母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啦等等。小學生正處在迅速成長發展的階段,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他們的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取得成績,喜形于色;遭受失敗,垂頭喪氣。教會他們正確地對待挫折,是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邁出有力的一步。年齡和閱歷決定他們不會自覺地去做某件事并清楚地認識到其目的性,他們往往是在外界的激勵下進行某項活動,一旦受挫,便容易半途而廢,不知所措。所以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使其在這方面的心理品質得到更好的鍛煉,自適應將來瞬息萬變的世界。
3.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正確地認識自己,培養孩子良好的社交能力
因為小學生在認知方面還沒完全的發展,所以他們對于自身的優缺點不能加以正確的認識。一些孩子只看到自己比別人差的地方,產生了自卑、懦弱等心理,結果使自己的優點得不到充分挖掘,不利于日后的身心健康發現。
可也有一部分孩子只看到自己的長處,很少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短處。他們在跟同齡伙伴的交往中往往表現出以下特點:①驕傲自滿②任性嬌蠻③利己主義等等。有了這些缺點,在集體中往往不收大家的歡迎和認可。
所以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發揚優點,克服缺點,揚長避短。這樣才能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成長,并且在社交中成為受人歡迎的一員。
4.通過樂觀教育,培養學生開朗活潑的良好品質,消除自我封閉
當前社會高居不下的離婚率,使一些孩子成為父母離異的犧牲品。夫妻離婚,孩子是最受傷的,如果不好好加以引導,就容易產生消極的思想,失去小孩子該有的天真活潑,封閉自己的心靈。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以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也容易使孩子產生悲觀情緒。人們總喜歡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使一些父母剝奪了本應屬于孩子的歡樂童年,強制他們去學奧數,學作文,學書法等。雖然父母滿懷期待,結果確往往不如人意,這些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
還有來自老師、同學等各方面有意無意的壓力,都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封閉心理。
以上是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幾個主要表現。
二、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措施和途徑
1.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發現優良的心理品質
人是群居動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集體而存在。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是培養學生優良心理品質的前提條件。具體表現在:
①立和諧的同學關系,形成班集體良好的交往風氣。
一個是團結進取、積極向上的班集體;一個是紀律渙散、亂七八糟的班集體,前者中的學生往往比后者中的更具有良好的品質。個體是內因,集體是外因,外因對內因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所謂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亦是這個道理。
②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寬松的學習環境
師生共同從事的民主平等、和諧輕松的關系是學生心理素質得到良好發展得必由之路。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教師(特別是中隊輔導員)應多了解學生,關心學生,既要做學生知識的啟蒙者,更要做學生思想的引路人。一有情況,及時正確地加以引導,避免在歧路上越走越遠。
輔導員要多和家長聯系,充分利用現代通訊設備,輔以家訪,家長會等方式。只有家校結合,才能為孩子健康的心理發展創設良好的條件。
2.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動
①展學生所熟悉的活動,培養心理素質
通過“小鬼當家”,“我是班級主人”等活動,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獨立自主的能力,開展“大手牽小手”,“跳蚤市場”,“我們一起闖關”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實際交往能力,克服孤獨消極的心理因素。
②開設一些心理教育情景活動,使其在特定的環境中培養特定的心理,如挫折教育,樂觀教育等等。
③開展各種心理講座,使學生對自己的心理有充分的了解,懂得利用自身的力量來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保持心理健康。
3.開展有關輔助工作,進行個別關照
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使他無法在有第三者的存在下,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問題。所以因材施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要求進行個別關照。對這一點,我們可以采用“悄悄話熱線”、“我的小秘密信箱”等方式,一些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或聘請有關方面的專家適時疏導,解決相應的問題。
總之,為了培養適應新時代的請人才,在小學教育中進行心理輔導工作是勢在必行的,只有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進行其他社會活動,才能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人才。在小學進行心理輔導工作,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更是順應時代的要求。
作者簡介:童建微,女(1972-),浙江溫州人,浙江省樂清市石帆第一小學,中學一級,大專,從事學校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