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鵬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已成為當今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流。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五個環節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讓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地參與到音樂的學習當中。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音樂教學中首先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主動性,從而產生某種肯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如在進行三年級《我是草原小牧民》這首歌的教學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今天老師將帶領大家乘坐音樂列車到美麗的蒙古大草原去旅游,讓我們騎上馬兒準備出發吧!”此時我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的伴奏音樂,鼓勵學生隨老師做著騎馬的動作跟著音樂有節奏地律動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調動了起來。接著,我播放了一些草原美景圖片,學生通過觀看圖片,對蒙古族的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這些情境的創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面的學習歌曲做了很好地鋪墊。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現代教育觀認為: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激勵兒童思考,為兒童提供自由空間,給兒童提供幫助和支持。所以教師應走下“權威”的講臺,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如在進行《我是草原小牧民》這首歌的教學中,當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和要求時,我首先出示了自學提示:A.初聽歌曲,邊聽邊看老師表演,思考:這段舞蹈中小牧民會做哪些事情?歌曲表達了小牧民怎樣的思想感情?B.復聽歌曲,說說歌曲的情緒、速度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圍繞自學提綱先獨立學習、解決問題,這個環節主要是針對一些比較簡單的,學生通過思考能夠獨立解決的。接下來是合作探究。此環節我改變了傳統的“秧田型”座位組合,讓學生面對面做成方形,營造了一種平等、民主、輕松、活潑的交往合作氛圍。例如:在剛才的《我是草原小牧民》自主學習后,我出示了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合作交流:A.你能嘗試按節奏朗讀一下歌詞嗎?如果有困難,小組可以討論一下。B.“啊哈嗬”是什么意思?此時教師深入到學生座位中去,要求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要開動腦筋,發表個人見解,對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共性問題組長做好記錄,以備在下一個環節由教師點撥解決。
三、展示點撥,交流提升。
作為一種高效、先進的教學模式——小組合作式,其中的展示交流環節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這一環節,學生在之前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完全搞明白的問題可獲得滿意的解答,學生對所學的認識也將得以擴展和提升。在這一環節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相互啟發,實現了思維、智慧的交流碰撞,進而不斷產生新的靈感。如在剛才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后,教師首先組織學生針對剛才的討論進行交流展示,讓小組代表發言,然后教師彈奏歌曲旋律,鼓勵學生跟唱,在跟唱中發現難點樂句,請同學或老師幫助解決。最后在接下來的演唱環節,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這樣引導的:“同學們,老師發現大家在讀‘啊哈嗬’這句歌詞時特別高興,為什么呀?它是什么意思?”同學們積極踴躍地發言,有位同學是這樣回答的:“老師我覺得‘啊哈嗬’表現的是愉快的心情,就像我們平時哼小曲時的樣子,所以我們在演唱歌曲時要用歡快、高興的心情來唱。”此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是對這位同學回答的一種肯定。接著,教師趁機彈起了《我是草原小牧民》的旋律,音樂一起,同學們便高興地唱起來了,有的還騎著馬兒,甩起了鞭子,好像自己真到了美麗的蒙古大草原,成為了一名小牧民,完全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歡樂之中,歌聲中充滿了真摯的情感,歌聲中浸染著美的色彩。
四、達標檢測,分層訓練。
教師在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時,可以組織學生自由地針對性地開展音樂活動。如學習完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后,我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一組演唱,一組創編動作,一組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特長及喜好自由選擇,大膽表現,主體參與性得到了極大地體現,同時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感悟力。對于那些唱得好,指揮得好的學生,讓他們當“小歌唱家”和“小指揮家”,幫助小伙伴,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并得到提高。而其他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選擇伴奏(捻指、跺腳、拍手等等),教師為每個學生提供舞臺,使每個學生都有參與表現的機會,得到個性上的發展。
五、總結提升,反思評價。
反思的過程就是一個總結和提升的過程。在一節課接近尾聲時,引導學生說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你覺得自己課上的表現如何?最后教師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總結評價。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進一步釋放學習力,引領學生提升自主學習素養,從而養成善于總結、勤于反省、賞識同伴的習慣。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將自主、合作、探究三方面充分融入我們的教學中,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民主、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中自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