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紫艷
當下教育教學改革是從素質教育走向核心素養的教育。作為老師,我們要把文化素養的提高融入學生的生活中,而語文教學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作為學生,其主要任務是學習,而學習的核心素養首先是讓學生愛上學習,樂于學習,對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多媒體教學為時下最流行的一種教學方式,并且表現出其獨特的優性,成為了當今小學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時的得力助手。因此,在課堂內外巧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使學生學得興趣盎然,有效地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使課堂教學效率事半功倍,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催化劑。
一、多媒體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而,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電教媒體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讓其情緒處于亢奮狀態,更積極地投入學習。如教學《太平洋的來客》,我首先播放錢塘江大潮的錄像,學生邊看邊嘖嘖稱贊,學習興趣極為濃厚。教《心中的豐碑》一課,引入課文時,我利用多媒體再現文中成千上萬的百姓淚送任長霞的情境。這樣,情隨境生,學生潸然淚下,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對任長霞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在教學《甲午海戰》一課時,盡管文中對甲午海戰進行了描述,但只靠教師的單純說教,學生是難以感知和體會的。因為不懂,學生學習起來就索然無味,這樣便無法從課文中獲取知識。倘若我們利用多媒體把鄧世昌和將士們英勇抗戰的場面展現在學生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時,同學們的愛國之情、對英雄的景仰之情也油然而生,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知欲望,學習課文時興致極高。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如《遍地黃金》、《田園詩情》、《小巷人家》、《太平洋的來客》等,但因時空的局限,學生難以切實感知、體會,于是在課堂上我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形象的實物聯系起來,將文中的“景象”化為絢麗多姿的圖片、真實的場景,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課文內容所描繪到的景致,使文章可觀、可感、富有感染力,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美”之所在,從而以高昂的學習熱情去探索語言文字的神奇與韻味。
二、多媒體能有效突破教材的重難點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語文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沒有必要每次都作系統詳細的講解,可以用多媒體課件寓講于“畫面之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奇效。教學《太平洋的來客》時,我將文中的重點用課件出示 :“這時,東南角江口天和海連接的地方,閃出一溜黑氣,一端又慢慢變成白花花的,像一根玻璃棒。玻璃棒漸漸變粗,拉長,不一會兒,化作一條黃白相間的帶兒,逐漸變大,堤壩般溯江推來。
“潮過來了!”“太平洋的客人來了!”人們爭著向前邊擠。
潮頭像一道白虹,白花簇簇,噴雪滾玉;又如咆哮的銀龍,以排山倒海之勢壓了過來。
隨著潮水的推近,浪濤的轟響越來越大,開初如林濤滾滾,接著便似虎嘯獅吼,到近處就像天坍地陷一般。”指導學生朗讀后播放錄像,圖文對照中學生對大潮的感知更具體,也更加領會到作者的語言之美妙。這比老師的分析講解實用得多。又如《鷺鷥》一文,鷺鷥的外形描寫是教學的重點,而大部分學生沒見過鷺鷥,難以感知其美。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實施四步曲:第一步,在悠揚的樂曲中向學生展示田埂中美麗的鷺鷥;第二步,在屏幕上逐步"畫”出鷺鷥的身體、鐵色的長喙、青色的腳,讓學生自然體會到作者的觀察順序,這樣不僅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更突破了教學的難點;第三步,用鼠標分別點擊鷺鷥的各部分并著色,讓學生體會作者所贊美的“鷺鷥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第四步,出示白鵝讓學生觀察、描繪,寫一段文字。如此,寓講于“演”,寓講于“思",解決了寫作特點分析這一教學難點,激活了學生的寫作激情,使讀寫完美結合,高效課堂得以實現。
低年級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我們可憑借圖文并茂、聲像同步的電教手段,培養其觀察力和想象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例如教學《虎大王開會》這一課時,有位老師先播放動畫視頻將學生帶入故事情境,讓學生聽故事、看畫面;接著關掉錄音讓學生一邊看畫面,一邊在小組內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然后請學生上臺分角色表演故事;最后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補編故事。這樣,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情緒,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另外,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由于受時空的限制,與小學生的距離太遠,學生學習理解時有“攔路虎”,教師講解得口干舌燥,而學生仍是茫然無知。我們可讓學生事先在網上搜集資料進行閱讀,借此讓學生了解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拉進文本內容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感知課文中人物的形象。例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我用多媒體課件再現當時的抗日場景,激發學生的愛國熱忱,然后播放“五壯士跳崖”時的影像資料,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感受到了五壯士的英雄形象,這樣一來,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調動,悄然無聲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多媒體可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實踐證明,低年級的學生主要是模仿學習,此時課文錄音、影像資料就成了學生朗讀、表演的最佳范本。無須老師講解,學生們邊聽邊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節奏、輕重緩急。如學習《小小的船》這一首詩時,讓學生邊聽課文錄音邊看畫面,大部分人在模仿、跟讀中很容易掌握了課文的節奏感,讀出了其中的韻味。有些學生還情不自禁地邊吟邊舞,不亦樂乎。又如《狐貍和烏鴉》一課,伴隨著生動有趣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狡猾的狐貍、愛慕虛榮的烏鴉形象深深地烙在學生的腦海中。學生邊看邊學,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此時,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他們的朗讀興趣隨之而生,讀起來惟妙惟肖,在扮演文中的角色時,也入木三分。
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說話興趣,促進其讀、說、寫等能力的提升。如教學湘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愛國詩人屈原》時,我利用多媒體呈現滿頭白發的屈原,同時出示第8自然段:屈原被放逐二十多年,一直關心著楚國的命運。當他得知楚國被秦國占領時,心急如焚。他披著滿頭白發,上洞庭,下湘江,奔走呼號。指導朗讀后問學生:“如果你是屈原,會怎樣奔走呼號呢?”剎那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話匣子打開了,所思所想紛紛在小組內暢談。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課內知識進行拓展延伸。如《小巷人家》、《田園詩情》的課堂教學結束后,我們用多媒體再現小巷的美麗風光、荷蘭的異域風情,讓學生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仿佛身臨其境,讓學生永遠記住這課堂和課外的內容,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
總之,多媒體教學憑借圖文并茂、聲像同步、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的境界。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把握其使用時機,才能使小學語文教學更輕松,充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愛學、樂學,有效提升其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