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19世紀末,美國與西班牙摩擦不斷,眼看戰爭就要爆發。大戰前夕,美方一名年輕中尉——安德魯·羅文,接到一個十萬火急的重要任務,把一封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書信,送到古巴盟軍的將領加西亞手里。可是加西亞正在熱帶叢林中作戰,沒人知道該如何聯系到他。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臨危受命的羅文中尉二話不說,迅速踏上了送信之路,這中間經歷了各種危機與艱險,終于在輾轉跋涉二十多天之后,完成了這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親手把信交到了加西亞的手上。
《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文寫于一百多年前,既無華美的辭藻,情節也并非光怪陸離,但其魅力直至今日仍不見衰減,許多媒體與企業家都將其奉為職場中的“管理圣經”。美國作家阿爾伯特·哈伯德先生只用了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便創作了人類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圖書之一。之所以暢銷,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文倡導了“責任至上、忠誠敬業”的精神。因為對于世界上任何國家和民族來說,這種精神都是非常重要和寶貴的。這也是引起讀者共鳴的最主要原因,因為,從個人成功的角度來看,羅文中尉的經歷固然能作為一篇勵志故事的題材,但在曲折情節背后隱含著的,是優秀的個人素質,強烈的責任感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毅力。
一、強烈責任感是成功的首要前提
羅文之所以能夠成功完成任務并不完全是靠他的軍事才能,更重要的是因為他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敬業精神。他把上校交辦的任務當成自己必須履行的責任來辦,想盡一切辦法不折不扣地完成。正是這種強烈的必須完成任務的責任感,使他生出一往無前的執行力。執行力指的是個人執行上級的命令并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的能力。羅文中尉在接到“把信送給加西亞”的命令時,沒有問任何的問題,他只是接受命令,然后執行,這正是高效執行力的最佳體現。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類似的情況:你的長輩或上級讓你去做好一件事,而你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該去哪兒/找誰/怎么做?”因為確實,在做一件事之前先了解清除它的情況,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它。然而,如果情況是未知的,就像沒有任何人知道如何找到加西亞將軍,又該如何完成任務呢?抱怨嗎?懈怠嗎?還是干脆放棄?都不是。既然接受了任務,就應該負起對應的責任,找不到通向成功的途徑,就由自己來創造。執行力的強弱代表的,正是一個人的責任意識的強弱和是否具有敬業精神、是否能擔當大任。尤其是對于年輕人來說,在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同時,更需要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要有認真執行上級的命令,堅決迅速完成任務的能力。高效的個人執行力能夠保證既定任務的完成,同時,上級領導設定的目標,恰好能夠彌補執行力的最大缺陷——即由于目標設立不合理而導致的執行力不足,從而使個人執行力發揮擴大。此外,這也是個人對“上級”忠誠的最直觀體現。不論是等級意識嚴格的君主時代,還是倡導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忠誠都是領導評判下屬的重要指標。忠誠且腳踏實地的下屬總是要比聰明但工于心計的更可靠。
在當前社會中也是如此,舉國上下改革創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但仍有不少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其中除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對社會對事業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所以,在我們整個社會倡導向羅文學習非常有必要,只有多數人都能樹立起對國家對事業的責任心和敬業進取的精神,從我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我們的事業才會有更大的進步,我們的國家才能夠更加富強。
二、堅韌不拔的毅力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羅文中尉在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一路上歷盡千難萬險,正如人生旅途中的各種坎坷波折。任何人的成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想要成功,就必須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披荊斬棘,排除萬難。這種精神不僅是每一個民族都奉為至寶的品德,也是每一個渴望獲得成功的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成功不是靠著三分鐘熱度就能實現的,也永遠無法一蹴而就,它靠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靈感對于成功來說固然重要,可如果沒有付出那九十九的汗水,成功也是可望而不可即。只有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會發生質變,想要仰望星空必須先腳踏實地?;蛟S有人覺得,這是因為任務艱巨才需要拼盡全力克服苦難,但事實上,對待看似輕松的困難也當如此。沒有人天生就是做大事的材料,也沒有人能且只能解決大困難。掃天下者不事一室,可不掃一屋,注定無以掃天下。
《把信送給加西亞》一文的核心,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認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特點。從選定羅文執行任務到羅文完成任務看,無不是因他服從而被起用,因他服從而使信送達。既然上級要看到結果,那就主動、積極地去創造。很多人認為:上級領導也是人,他的命令也不可能都是正確的。的確如此,任何人都可能犯錯誤。但是,在一個高效的組織必須要有良好的服從觀念,而作為一個優秀的下屬也必須要有較強的服從意識。當今社會中,有太多的人在遇到困難或不如意時,首先想到的是抱怨。抱怨社會,抱怨上級,抱怨周圍的一切,唯獨不去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問題。如果一個人不能無條件地服從上級的命令,遇到問題先疑心決策是否正確,想挑毛病、改變、放棄,又怎可能成事呢?接到任務只有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才是正確的態度。正如阿爾伯特·哈伯德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所寫,“或者去做,或者不做,二者必居其一;要么全身退出,要么全力以赴。你只能做出一種選擇。”而這,正是《把信送給加西亞》帶給我們尤其是年輕人的最寶貴的財富。
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速,當下有許多年輕人陷入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顧自己身”的奇怪狀態。他們主觀上趨于利己,拒絕付出辛苦,對他人的得失漠不關心。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曾批判中國有些高校正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這股風氣似乎已然蔓延開來,在陰影中對整個社會構成威脅。責任、意志、執行力,甚至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都從人之本性變成了寶貴的品德?!栋研潘徒o加西亞》中恰好對這些品德有所體現,這也許正是它經久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