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顯志
摘 要:伴隨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提出,“互聯網+教育”的教育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以信息技術為背景的多樣現代化教育資源也進入課堂教學之中,促進教學手段和教學形式的變革。在當前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媒體技術、微課技術,以及即時通訊技術,促進現代、高效物理課堂的構建,從而逐步提高物理知識的講解效果。
關鍵詞:互聯網+;高中物理;媒體技術;微課技術;即時通訊
“互聯網+”背景下高中物理課堂的構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激發物理課堂的活力,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物理課堂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欲望。在當前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中,物理教師也應當重視對“互聯網+”下的教育手段進行探索,并在實踐教學中進行應用,從而不斷突出教育信息化的優勢,進一步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水平,為學生實現物理知識的高效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利用媒體技術,豐富講解結構
多媒體是較早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形式,同時具備形式多樣、操作簡便等優勢。在實際開展物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中的影音、聲像等多種功能,進行物理知識的展示,從而讓學生在多變的課堂教學樣式中,維持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實現對物理知識的有效學習。
例如,在《平拋運動》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媒體技術,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的豐富,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效果。在課堂中,教師先使用多媒體中的影像技術,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平拋運動,讓學生從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對本節課的物理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隨后,教師再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向學生直觀展示本節課中平拋運動的定義、特點等知識,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講解節奏,從而更好地跟隨教師的步伐,進行平拋運動相關知識的學習。緊接著,教師再使用不同場景的圖片,結合本節課的理論知識,展開細致的教學,讓學生在不斷更換的圖片中,維持對課堂的關注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之后,教師再利用視頻的形式,進行課堂虛擬實驗的構建,向學生播放進行平拋運動探究的物理實驗,讓學生可以在直觀、動態的實驗中,將原本理論的平拋運動特點等知識,與具體的場景相聯系,不斷加深對本節課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最后,教師再以word為媒介,進行本節課中主要物理知識的總結,促進學生深化自己的認知,提高學習的效果。
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在“互聯網+”的教育背景下開展高中物理課程的教學工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多樣知識呈現形式,進行物理知識的講解,促進課堂講解結構的豐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知效果。
二、使用微課技術,滲透物理常識
物理常識是物理課堂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物理綜合素養中具有重要價值。但是,從目前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經驗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教師對學生講解了教材當中的物理知識后,很少有充足的時長對學生進行物理常識的講解,以至于限制了學生物理綜合素養的發展。而微課技術的出現,則能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技術,將與課本中教學內容相關的物理常識進行講解,使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能夠提高對物理常識的認知效果。同時,學生對物理常識的有效認知,也能夠促進學生深化對物理教材中知識的理解,實現物理課程的有效教學。
例如,在《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與牛頓第一定律》這節課中,除了課堂中教師對學生進行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與牛頓第一定律的講解,提高學生對基礎物理知識的認知外,教師也可以借助微課技術,向學生進行物理常識的教學。在課下,教師將有關伽利略、牛頓的生平介紹,以及伽利略、牛頓在物理學中的貢獻等,以微課的形式進行講解,并按照當前高中生對物理知識的注意力維持時長,將微課中知識的講解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在課堂教學本節課前,教師將制作好的微課發送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伽利略、牛頓的生平,以及伽利略、牛頓在物理學中的貢獻,為學生進行本節課的學習奠定基礎。隨后,在教師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已經對伽利略和牛頓的人生際遇有所認知,因此能夠更好地理解理想實驗和牛頓第一定律中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
不難看出,在對學生進行物理知識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微課技術向學生進行物理常識的滲透,能夠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物理綜合素養的發展。
三、借助即時通訊,實現個性指導
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加快,教育部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做出了明確的指示。但是,在傳統物理課堂中,教師往往是根據學生的平均水平,進行教學策略的設計,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以至于制約了學生的發展,究其原因是教師缺乏對學生進行單獨教學指導的工具。而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們的交流帶來了即時通訊技術,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即時通訊技術,搭建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渠道,讓學生將自己的問題傳達給教師,從而讓教師為自己答疑解惑,實現個性化的成長。
例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教學后,教師向學生提出系列習題,促進學生進行本節課物理知識學習效果的檢驗。在課下,學生可以利用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將自己的做題情況傳達給教師,讓教師可以及時了解每一名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學習情況。同時,在學生做題中遇到困難時,學生也可以利用微信與教師進行“私聊”,從而在教師的輔助下,提高對本節課物理知識的理解效果,實現個性化的指導教學。
可見,在物理課堂中,教師借助即時通訊技術的優勢,實現對學生的個性指導,能夠有效緩解教育資源缺乏的現象,實現“互聯網+”背景下物理知識的有效教學。
總而言之,依托“互聯網+”背景創建的教育形式,對教師進行物理課堂的改革,促進教育信息化的落實中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真正將現代化教育資源的價值最大化,促進學生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提高對物理知識的認知效果,教師也應當繼續探索新穎的現代化教育形式,找尋其與物理課堂的結合點和平衡點,從而讓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在物理課堂中能夠真正地物有所用,不斷促進教學形式的優化,提高物理知識的講解效果。
參考文獻:
[1]帥永兵.“互聯網+”背景下高中物理知識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9(05):33-34.
[2]杜俊.“互聯網+教育”模式下高中物理教學實踐探究[J].物理通報,2016(1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