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成玉
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優秀民族。從古至今燦爛的中國文化中,發達的手工業對人類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金銀平填花絲工藝的歷史悠久,它在我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工藝美術的藝術瑰寶之一。
遠在公元前十四世紀的殷商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冶煉黃金,制作精美的工藝美術品。“金制燕鳳紋薄片”是我國公元前十六世紀最早把黃金制成藝術品的實物例證。歷代金銀工藝品,品種繁多,造型優美。春秋戰國的金銀工藝多表現于銅器中的金銀,鎏金。器皿上的鑲嵌以金、銀、玉、綠松石最為常見。四川昭化出土的“戰國金銀錯犀牛帶鉤”,造型渾樸,紋理緊密,勻稱優美,帶鉤上雕刻的幾條相互纏繞的蛟龍,非常精細,栩栩如生。
在金銀首飾中,金銀簪釵,釧鐲最為普遍。歷代做工之精細,真可謂巧奪天工。后漢“金銀步搖”據采蘭雜志記載:以銀宛轉曲屈,作花技插簪后,隨本輒搖故名。步搖是附在簪釵上的金玉首飾。“續漢書·興服志”云“漢之步搖”以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形則動搖。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金銀工藝品品種更漸繁多,將金銀垂頸制成各種花卉,鳥獸、人物、樓臺、亭閣的各種金釵、銀釵,形式不一,美不甚舉。釵簪的發展使金、銀金屬的物理性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明·朱厚燁幕出土的以細若發絲的金銀絲作成的壘絲仙人樓閣釵九種,上面樓臺層疊,飛檐升室,小橋畫欄,彎曲幽靜,花草環繞,非常精致,充分的體現了金銀手工藝人的聰明智慧。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服裝多姿多彩,藏族流水般的長袖配著花邊青色背心,束以銀腰帶,銀吊刀,佛盒,頭上戴著頂花,銀耳環;苗族的百褶裙上,領邊,袖口上精美的刺繡,脖子上飾以銀圈;維吾爾族的紗裙、紗袖、耳環;彝族的披氈、銀領牌;傣族的統裙,銀頭插……衣食住行稱為生活中的四大需要,衣為四需之首,而為衣所配的金銀首飾,則更不可少。鑲嵌著珠寶、玉石的工藝金銀紐扣,又稱為服裝的眼睛。品種翻新快,變化多是發展金銀工藝重要的一環。
四川金銀平填花絲工藝以平填花絲著稱,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將金、銀拉成各種型號的花絲和光絲,運用搓絲、穿絲、平填、堆壘的技藝制作的六方柳燕迎春花瓶,蝠桃花瓶,被國外稱作宇宙的精品,為美國、黎巴嫩、科威特等十多個國家多次訂貨。還有各式平填花絲盤、盒、花熏、首飾等也遠銷世界各地,受到贊揚。其中仿唐代的香爐、鳳架、龍架熏球、萬向花熏、傳統金魚盤、為人民大會堂四川廳制作的一公尺大孔雀開屏盤等都是四川平填花絲工藝的精品。
在題材上四川金銀花絲工藝運用了現代和仿古兩種,其中采用了中國畫的白描,傳統紋樣中的優秀題材、圖案等形式。以人物、花鳥、蟲魚、走獸、樓臺、亭閣等繪畫,裝飾在金銀工藝品種上。鑲嵌寶石、琺瑯是四川金銀工藝獨特的表現手法。
由于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金銀工藝被列為國際貿易品種之一。在品種上更加要求翻新快,款式多樣化。對于那些高檔的金銀工藝品要求工藝精細,造型標新立異,有獨一無二的高貴感覺。對于成批量的金銀工藝品,則因向工業美術方面探索,使之既是欣賞品又是實用品。因為當今世界科學的發展,人們的認識不斷的提高,需求也逐漸增加。如何使金銀工藝品種更加符合標準化。用科學的計算,剖析產品的結構,達到精密效果的精密美。通過條列成批生產的功能美。研究現代生活條件下,人們最舒適的人體工學,將舒適感,美的享受盡情發揮在金銀花絲工藝品中,是相當必要的。比如運用現代光學,合理反映金銀花絲的折光效果,使色彩沖出舊的傳統觀念,以色彩美為依據,將幾何體塊面等依據來構成金銀工藝品形體,比例、尺度恰當,使其造型端莊別致,達到金銀花絲工藝品種的形體美。更加符合當今的藝術潮流,滿足民眾美的需要,是當今發展金銀花絲工藝品種的大趨向。品種的多樣化,造型、紋樣、工藝趨于時代感,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是我們動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