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辛
摘 要:隨著環境教育的發展,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科研領域。為了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能力,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在實際教學中融入環境教育內容,從而將學生打造成具有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本文就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融合進行探究,希望能夠對教師教學提供一些有幫助性的建議。
關鍵詞:地理知識;環境教育;環境保護;教學方法
引言:環境教育是一個新興概念。它的出現標志著環境問題已得到了國際的高度重視。基于此,為了迎合國際發展趨勢,為了中國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環境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和意義。就目前高中地理教材而言,相關的環境科學已被引入,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仍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使環境教育這一課題不能得到準確地落實,從而未完成地理教學的教學任務。環境教育是時代的發展趨勢,也是地理教育事業中的必然要求。因此,地理教師必須要重視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融合問題。
一、環境教育的內容和內涵
(一)環境教育內容
顧名思義,環境教育就是針對環境相關問題的教育。它旨在讓人們意識到人與環境的關系,提升人們發現環境問題與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習相應的知識,充分激發人們的環保意識,使人們能夠依據自身的環境知識和技能保護環境,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環境可持續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多,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因此,環境教育已成了一種必然的教育活動。
(二)環境教育的重要性
環境教育與高中地理教學息息相關,它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幫助學生養成自覺保護環境的好習慣,從而拉近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在地理教育中,教師只有不斷灌輸環境知識,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環境保護人才。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利用相關的地理知識,不斷綜合環境知識,才能成為高質量的地理人才。
二、環境教育與高中地理融合的價值
(一)深化地理教學內容和內涵
地理知識脫離不了環境,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環保興趣,以及提升學生的環保能力。對于整個地理教學而言,融合環境教育是傳達地理知識的有效手段。它能夠豐富地理知識,能夠使地理內容變得更加全面。在地理教學與環境教育的融合下,學生可以通過環境保護實踐,更好地親近自然和融入自然,從而帶動學生的地理學習思維,以及提升學生的地理知識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這是一舉兩得的教育教學,充分展示了環境教育與地理教學融合的價值。
(二)完成和實現教師教學任務
高中地理教材內容,主要是圍繞著人與環境展開的。地理學科重視培養學生的地理知識應用能力。從環境角度上看,它包含著諸多環境污染和保護內容。為了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和能力,教師在地理教學中插入環境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灌輸時,可以引入環境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資源開發和利用時,可以講述一些自覺環保的現實案例。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幫助學生理解相關地理知識,從而完成地理教學任務。
(三)推進環境道德觀念建設
一直以來,環境教育始終是地理教學中的弱項,教師也始終沒有把它列為教學重點。隨著高中生智慧的不斷開發,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在良好的環境道德觀形成后,學生往往能夠形成自律,通過自己的親力親為,不斷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當學生畢業走向社會時,他們又可以用自身的行為,規范其他人群的環境保護行為,從而從真正意義上推進全社會的環境道德建設進程,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三、環境教育與高中地理融合的策略
(一)優化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效用
對于學生來講,地理是一門十分枯燥的學科。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心態,很難駕馭和掌握地理知識。為了提升學生的地理成績,促進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必須要優化教學方法,從而實效教學效用。首先,教師應借助各種技術手段,不斷為學生積累環境污染和環境保護的素材,幫助學生體驗地理和感悟地理。其次,教師應重視教學方法的轉化。通過不斷地學習,將地理知識和環境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消化地理的難點知識。再次,教師應積極拓寬教學思路。通過優化教學方案,將環境教育分化在每一個地理知識點上,從而使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也能受到環境教育的熏陶。最后,教師應制定教學目標。通過對學生進行階段性的教育,不斷提升學生環境保護能力,從而使學生在環境保護實踐中,獲取相應的地理知識。
(二)加強地理知識學習,深化環境保護
教師應充分研究地理教材內容,將地理知識與環境知識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通過風趣幽默的授課方式,把每一個濃縮的知識要點傳授給學生。例如,教師在講資源問題時,可以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上講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等行為的惡劣性,從而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欲望。另外,教師應不斷總結相應的教學案例,突出人在環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借助相應的地理知識,深化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三)加強環境教育與地理教學的融合
教師想要實現優質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通過不斷攝取環境教育知識,不斷豐富地理知識內容。例如,教師在講區域地理時,可以從相關環境下的動物和植物入手,闡述動植物成長的危機感,從而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欲望和學習地理的興趣。另外,教師應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不能只局限于提升學生的地理成績,必須要立足于“教有所用,學有所得”的教學觀點,全面提升學生的環境保護能力,從而為國家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結語:總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融入環境教育是具有時代意義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過剩,資源匱乏等問題的爆發,人們應該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為了促進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地理教師必須要承擔起教學責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觀。通過不斷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環保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利.試論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學周刊,2019(08):110.
[2]陳尾姑.淺談環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當代教研論叢,2017(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