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
【摘? 要】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高中歷史教學亦是如此,史料實證作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的之一,不僅貫穿于整個歷史教學中,而且也是建構學生歷史解釋和歷史認知能力的核心路徑。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在高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養中極其重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核心素養;歷史能力
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體現,是學生通過歷史學科學習之后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力求培養學生終身發展所需的能力、素養和品質。其中,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運用可信的史料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和方法,是其他素養達成的必要途徑。它是學生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也是重現歷史真實的重要方法,更是建構正確歷史認知的基本途徑。
教師要深入剖析和理解史料實證素養的內涵和意義,以唯物史觀為指導,以家國情懷為依歸,在以歷史時空發展和史料實證為雙翼過程中,學生學會進行歷史解釋。教師要充分利用史料實證,讓學生掌握“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方法,提升史料實證素養。以下,我從這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四個方面來談談如何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
一、史料分類——拋磚引玉
史料如何分類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前提和基礎,同時,也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的首要問題。從以往的教學實踐來看,史料的選擇和分類顯然沒有引起師生的普遍重視。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史料,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對史料有基本的分類能力,從而實現教材與史料的交叉融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我會以史料為載體和方法來展開教學。首先,我會以“孔子”為話題,并配以“孔子講學圖”進行導入,引導學生展開對孔子思想的討論,揭示課題。之后,我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論”,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主張等,讓學生對史料進行合理的分類,如,一類為治國主張,一類為教育思想,并聯系教材內容,總結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意義。進而,我會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具有針對性的史料,如,孟子和韓非子在治國主張上的不同,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章句下·第十四節》)韓非子:明主之國,令者,言最貴者也;法者,事最適者也。(《韓非子·問辯》)讓學生以此為跳板,對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展開深入探究。最后,我會結合學生對教材中提供史料的理解,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并讓其提取其中的一種思想,在課下進行深入探究,從而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提高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與分類能力,也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史料辨析——見微知著
歷史本身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時代性,史料也帶有強烈的時代印記,但是對史料收集、整理、理解和解釋卻帶著學習者與研究者的主觀性,受到立場、角度、方法和個人學識的影響。因而對歷史的探索,也注定了其“路漫漫其修遠兮”,也就意味著每個歷史學習者要本著“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進行史料辨析,以期實現見微知著的探明歷史發展線索,追尋歷史發展真相。培養學生的史料辨析能力既能夠讓學生在歷史學習與探究中研習史料,同時,也能夠促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發展。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對史料展開全方面、多角度的辨析,培養學生鑒別史料真偽和判斷史料價值的能力,從而達到見微知著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羅斯福新政”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我會在教學中以史料貫穿始終。首先,我會以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相關圖片作為導入,并讓學生以自身角度對此次危機進行討論,引出“羅斯福新政”的課題,以幫助學生對羅斯福個人建立初步的印象。之后,我會以讓學生結合教材,自主學習本課內容。進而,我會在學生初步掌握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課堂上對羅斯福新政的相關史料展開深入談及。
比如,史料一:羅斯福新政期間,《紐約時報》每周商業指數在羅斯福就職時為52.3,6月中旬達到87.1,這是兩年多來的最高水平。史料二:美國經濟危機期間,胡佛政府曾倡導地方和民間團體實施“自愿聯合政策”,為此政府批準了“鄰居互助計劃”,通過法令倡導輪流工作法。并讓兩組學生在課堂上對兩個不同政策展開辨析,以此培養學生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最后,我會讓學生以歷史的角度去評價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從而發展學生以唯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三、史料運用——合乎情理
史料運用是史料實證的重要形式,同時,也是提高學生歷史史料研習與實證能力的基本途徑。史料的運用需要保證史料可信、孤證不立、史論結合三大原則,即是史料運用需合乎情理,才能化史料為歷史證據。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合理運用史料,通過科學的方法對史料進行分析和整理,從而讓學生能夠在探究歷史真相中領悟歷史規律,提高歷史認識。
例如:在教學“發達的古代農業”這一課內容時,為了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我會結合史料來展開教學。首先,用古代農業發展“時間軸”導入,讓學生對“時間軸”上的史實分步展開分析,分析歷史上各個時期農業發展情況,幫助學生構建初步的時空觀念和知識體系。之后,我會與學生共同對古代農業展開深入探究,在探究過程中,以史料的形式展開。如,“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積妊,多治麻絲葛緒捆布黲,此其分事也”。讓學生運用史料分析方法,總結出古代農業生產方式的特點,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然后,教師出示相關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讓學生進行分類和甄別,并進行史料互證或反證,嘗試判斷文字史料與實物史料、原始史料與二手史料之間的關系和它們的價值,從而提高學生史料的認識和運用能力。最后,我讓學生在課下將作業和試卷中的有關農業方面的史料進行分析和整理,以讓學生認識到史料運用在歷史學習中的價值和意義。
四、觀點論證——提高素養
觀點論證是對史料中的觀點通過史論盡心佐證,以保證歷史的真實性和對歷史進行解釋。就如同陳寅格先生所說的那樣,“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以史學之觀點引導學生展開真實性的論證,并站在時代理論的前沿,憑借歷史證據,說出歷史的“話語”,力求達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
例如:在教學“輝煌燦爛的文學”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我會讓學生從詩歌的角度來論證當時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首先,我會讓學生自主學習本課內容,總結出一條文學線索,“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敝?,我會以問題加以引導,讓學生思考:如果說詩歌的繁榮與當時的經濟文化有關,那為什么被稱為“詩史”的杜甫文學成就如此之高呢?以此來讓學生根據教材和相關史料,以史料進行佐證。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反映出對當時統治者的不滿,這也恰恰說明了詩歌是引證歷史的有力途徑。最后,我還會讓學生站在時代的前沿,從歷史與現實聯系的角度展開進一步闡述。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史料實證素養,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發展。
五、結語
總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使命,史料作為歷史研究的重要載體,發展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我們通過史料分類、史料辨析、史料運用、觀點論證,可以較為有效的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當然,史料實證雖貫穿歷史學習全過程,但不可將其單獨分割出來,孤立地培養此素養。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歷史學科五大素養之間的關系,并將它們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真正發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刁禮霞.高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實踐探素[D].四川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