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讓語文課靈動起來,吸引住學生,讓語文課有“語文味”,走入佳境,這是每個語文教師的共同追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我把它當作衡量語文課堂佳境的一把標尺。本文旨在探討采用誘導、激疑、關聯(lián)等教學方法組織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從而達到創(chuàng)造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佳境的目的。
【關鍵詞】誘導;激疑;關聯(lián);課堂教學;教學佳境
這些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不斷學習并嘗試努力上好每節(jié)語文課。通過“誘導、激疑、勾連”等方式對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優(yōu)化。
一、啟“憤”發(fā)“悱”,循循善誘
《廣韻》中說:“誘,引也。”一堂語文課要引人入勝,漸入佳境,通常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步步為營。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有序組織課堂教學,并能積極應對課堂上隨機出現(xiàn)的并不在預設中的復雜狀況。
在講《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時,學生剛入課堂并不在狀態(tài)。一些學生甚至還在竊竊私語。為了讓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環(huán)視學生,放慢語速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嗎?《孔雀東南飛》這篇課文可上過央視的一檔節(jié)目哦。”學生頓時安靜下來,開始注視我。接著我不緊不慢地說:“央視的《開心辭典》節(jié)目里曾出過一道題,問《孔雀東南飛》這篇經典名篇中,男女主人公死后化作什么?是鴛鴦還是孔雀?你們會做這道題目嗎?”
這時候學生開始小聲地議論這道題目,有些學生開始翻找書本,試圖尋找線索。有些預習過的學生直接喊出答案。這樣學生就從課間嬉鬧活動中,自覺轉入認真聽課的狀態(tài)。
《論語》中載有這樣一句話,“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這里的“循循善誘”就是指有序地引導學生,期待學生達到“欲罷不能”又學有所思、學有所得的境界。
再比如,我給學生指導寫作應如何讓說理嚴密的時候,認為光靠理論上的滲透是不夠的,于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觀看國際大專辯論賽的部分錄像剪輯片段。一邊與學生一同觀看,一邊給學生總結歸納這些辯手是怎樣總結陳詞,應用了哪些邏輯原理,以使得論證嚴謹周密。并出示這些辯手的文字辯論稿,讓他們結合核心段落進行討論,加深了他們的印象。然后順勢以其他場辯論賽的辯題為作文題,讓他們當堂嘗試寫作。這堂寫作課的課堂實效性得以大大提高。高中語文課堂上的誘導方法很多,但不論怎樣誘導學生,都應強調教師以充分了解學情為基礎,對教材有深刻理解。講求誘導的目標、時序與策略。想在課堂上引領學生漸入佳境,教師就要從吃透學生與教材入手,不僅誘導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更要通過精心編排教學的程序,誘導學生理解知識結構,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設問質疑,激情激趣
雖然課改不斷深入,但高中的一些語文課堂教學依然存在著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教師上課程序化、公式化。事實上,一些固定不變的教法容易讓學生心生厭倦,甚至讓課堂奄奄一息。我喜歡讓平靜如水的課堂,激起層層漣漪,主張適時給學生挑戰(zhàn),因為當挑戰(zhàn)性的任務指令發(fā)出,學生就有了自主性,激發(fā)學習動機,而此刻學習熱情會被喚醒并得以維持。記得我曾執(zhí)教一堂市級公開課,上的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課前我通過導學案給學生看一段古今大家對此詩的評價:諸如“孤篇壓倒全唐”“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等等。這樣一來,學生們對這篇文章印象極佳。然后我布置了一道預習思考題,讓學生探究這篇文章為何被給予如此之高的贊譽。學生們探索的渴求被激發(fā)出來。紛紛去查閱各種文獻資料。經過預先的這一番鋪設,第二天許多學生上課的時候有備而來,有許多不吐不快的真知灼見,成竹在胸,急于釋放。然后課堂上我通過“內容梳理”“審美鑒賞”“縱橫比對”“多維探究”等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處理,讓課堂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走入佳境。
在課堂上師生之間必須建立起良好的信任與默契,卻也無須墨守成規(guī)。陶行知先生說過:“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教師應精心設計高質量的問題,有序激發(fā)和建構師生共同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型。一堂優(yōu)質的語文課,通過教師的精心建筑,可以靈動且激蕩,讓教學步入佳境。語文教師適時地“激”學生,除了可以“以問激疑”。還可以“以情激情”。語文教師不僅要“激智”,還要“激趣”。只要用心經營,優(yōu)秀的語文課堂教學甚至可以 “激”起美的火花,“激”出學生愛的光芒。
三、縱橫關聯(lián),互聯(lián)互通
我注意到一些沉悶的語文課堂,教師在興致勃勃地講,可是學生早已昏昏欲睡,距離我們追求的課堂佳境相去甚遠。這多數(shù)是因為部分語文教師就著課文講課文,片面追求在課文思想內涵上深度掘進。而忽略了學生整日坐在教室內,每天面對著名目繁多的各種教科書,難免感到枯燥與厭倦,以致學生只見“參天古木”而不見“蔥郁森林”。
陸游曾說過,“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課程標準強調:“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應重視拓展學生的思路,擴大學生的視野。關聯(lián)課內外,勾連新舊知,加強比對、融合與重構。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可以使所學到的知識全面化、體系化。
如執(zhí)教李清照的《一剪梅》一文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思想,體會作家的情志與藝術風格,我詳細介紹這首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在品析這首詞之后,把《一剪梅》與《聲聲慢》進行比較閱讀并提問,兩首詞都提到愁,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得出,《一剪梅》是李清照南渡前所作,是閨中少不更事的女子所抒發(fā)的一段閑愁。而《聲聲慢》是南渡之后所作,經歷了山河淪喪,家庭變遷之后的一段哀愁。然后我順勢進一步引出辛棄疾所作《丑奴兒》一詞,分析“少年不識愁滋味”。并趁機關聯(lián)教材中同一單元系列的其他篇目,即陸游所作《書憤》中的名句“早歲那知世事艱”。通過這樣橫向比對,學生的思維不再局限在一個單一的文本篇幅上,勾連比較之后,加深了作品之間的聯(lián)系,更好地理解了“藝術源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意涵。
一篇好的文章通常有文氣,有了文氣的文章就等于有了精神氣質。而一堂語文課要走入佳境,同樣需要這樣的文氣。同樣需要教師縱橫捭闔,前后關聯(lián)。在諸多看似紛繁蕪雜的同類語素中,找到共同點,把看起來或分散或不完整的隨機信息提取出來,編組成有機的關聯(lián)體,互聯(lián)互通。尋求最佳策略與路徑,從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四、結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課堂佳境里,既能看到余韻悠長的教師講解,又能聽到搖曳多姿的師生對話。教師時而春風拂面,時而顧盼生輝。學生時而被教師質疑,如臨大敵,如履薄冰;時而被教師點撥,如飲甘露,如坐春風。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學組織是一門藝術,就像流動的水,沒有固定的形態(tài)。” “誘導、激疑、關聯(lián)”等方法的綜合使用,也并非按照既定的模式,機械式地按部就班。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懂得適時、動態(tài)地解決語文課堂上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調整教學策略,做到張弛有度,因勢利導,帶領學生共同領略既有溫度又有深度的教學佳境。
參考文獻:
[1]錢夢龍.錢夢龍與導讀藝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俞旭.優(yōu)化課堂導入 促進科學探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5) .
作者簡介:林煌(1978.12-),男,長樂,漢族,本科,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