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蓉
【摘? 要】近年來受“高效教學”“生本課堂”“兒童立場”等一系列的熱門話題的影響,教育的價值取向正一步步邁向兒童,從教師的立場站到兒童的立場。只有用心讀懂學生,直面學生的數學學習現實,我們的教學才能做到扎實高效,我們的課堂才是充盈生命動感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兒童立場;靈動課堂;有效教學
“兒童立場應是現代教育的根本立場”,站在兒童的立場思考問題,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學習,我們的教學就能多些靈動,多些和諧;我們的學生就會學得有趣、有味、有得;我們的課堂就會“接地氣”,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本文著重通過幾則案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找準“起點”,放眼“終點”
教學,是一段旅程,有它的起點和終點。要從兒童最本真的理解出發,選準合適的起點,直面教學中的真問題,讓兒童走進數學,讓數學更貼近兒童。同時著眼發展,找準合適的“落點”,努力構建和諧的生命課堂。這樣的教學,才是走心的數學。
1.尊重學生學習經驗。
與數學相遇之前,兒童就已經積淀了一些學習經驗,積累了很多關于數學的樸素的認識,這些感性認識以零散的、碎片的形式儲藏在腦的深處。基于兒童立場,就得關注兒童的視角,珍視兒童的經驗,深度開發兒童的內隱經驗,探尋用兒童自己的經驗世界及思維方式等感悟數學本質,變“隱”為“顯”,讓學生有機會把想法和盤托出,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最大潛能。例如,六年級下冊“百分數的認識”這一課,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一些百分數,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說說眼中的百分數。在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新知建立起聯系時,結合教材呈現了三種不同的現實素材:呈現安裝程序格式化進度、服裝面料和里料的成分、汽車銷售情況的百分數,多角度、多素材的交流,使學生知道百分數意義知識自然生成,并描述實例中百分數的實際含義。教師選擇一個貼近學生的角度展開研究,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支架”,與學生一同“挖井”,引發學生思考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與區別。同時討論以下問題:人們為什么會喜歡運用百分數?既然百分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為什么不直接用分母是100的分數來表示信息?用百分數有什么好處?百分數與分數之間有什么區別?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構建知識體系,對百分數和分數、比進行主動比較,再厘清百分數與分數、比的聯系,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案例中生活中積淀下的“前數學經驗”,使得解決問題方法豐富而獨特,教師針對兒童內隱的經驗與感性的認識匯聚,讓經驗與新知融合共生,我們的課堂因此充滿靈動而理性。
2.滿足學生成長需求。
曾多次在課堂上出現“被動學習”“被動思考”的窘狀,兒童的思考方式常常伴隨著一些無序、跳躍式思維狀態,教學很有必要立足學生的內心需求,滿足學生成長需求,讓教學“有溫度”,讓書本里的故事靈動起來。例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圓柱側面展開圖時,教師沒有停留在“直接指出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形狀”這一淺表層次上,而是放手讓學生自主發現。課堂上每位學生都積極為課堂的展開出謀獻策,不同學生突破自我思維,課堂上出現三種不同看法:一是沿著高剪開,發現圓柱側面的展開圖是個長方形;二是沿著斜線剪開,圓柱側面展開后是個平行四邊形;三是沿著不規則的線剪開,發現側面展開是不規則圖形。對于三種不同意見,教師并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引導學生思辨。經一番爭論,達成共識,直指數學本質:即使展開后的平行四邊形或不規則圖形都可以通過割補法轉化為長方形。接下來操作、驗證、比較,把長方形紙重新恢復成圓柱的側面,最終幫助學生發現在學生得到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之后,順利實現平面與立體之間的互相切換,順利完成由曲面到平面的轉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理解與掌握轉化的數學思想。案例中教師的設計契合學生需求的課堂等問題,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來設計課堂,在思維的廣度、長度、深度上做文章,教師機智地貼著學生的思維來進行教學,發現學生的天賦和潛能,實現教學的增值效應,讓數學教學擁有一種暖暖的溫度。
二、消除“盲點”,凸顯“亮點”
基于學生立場,很有必要摸清學生學習“薄弱點”,不留死角,掃清迷茫,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課堂上要教學生不懂的,講學生迷惑的,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將困惑點轉化為興奮點。要有一雙慧眼,澄清模糊認識,看到學生的思考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把冰冷的美麗變成火熱的思考,讓兒童真正站在課堂中央,讓數學學習更有深度。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植樹問題(兩端都載)”,教學例1時,直接鎖定解題“盲點”,針對錯誤的結論“每隔5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展開教學,引發解決問題常用的方法:從簡單的情況入手解決復雜的問題,滲透簡單的化歸思想。教學中尊重每一個學生獨特的想法,放手讓學生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使“植樹問題”悄然植入孩子們的心中。學生有的采用植樹模型圖,有的畫示意圖,還有的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輔助思考,引導觀察兩端都栽樹的示意圖或線段圖,把分割點數和栽樹的棵數一一對應起來,發現并總結出栽樹的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教師及時鎖定課堂教學中生成的信息,努力地將這些“亮點”資源放大,自主建構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之后讓學生在20m、25m上加以驗證,從中發現一條線段兩端栽樹的植樹問題的一般規律:栽樹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這樣例題中較大的數據就迎刃而解了。正因為教師引導學生用靈動的視角建構,才讓兩端都栽這類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悄然無聲地建立起來。挖掘暗藏的數學思想方法,化繁為簡,一一對應思想也在無痕滲透。教師遵循兒童的認知真切的問題情境,激發“內源動力”把全班學生的思維聚焦過來,順利突破解題“盲點”。此過程是一種智慧的揮發而非知識的堆積,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呈現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正是基于兒童的立場,在薄弱點發力,盡最大的可能開發兒童,尊重兒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做最好的自己,課堂因此而閃亮。
三、聚焦“難點”,攻破“冰點”
數學作為理性之花,綻放的是“冰冷的美麗”。在“讀懂教材、讀懂學生、讀懂課堂”的背景下,教師更應站在兒童的立場,撥云見日,驅散浮躁,融化“冰點”,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
例如,六年級下冊“數圖形的學問”的例1,教學時以8個點為例,先讓學生在嘗試時感受到混亂,從而產生“從簡單入手”的自主需求。其間教師聚焦難點,在理解瓶頸處駐足,出其不意,追問:從4個點到5個點,為什么多1個點就多了4條線段。針對這一極具價值的信息進行深挖,直奔問題本質,簡約又靈動,讓學生走出狹隘。繼而遷移多個點的同時,有順序地連線,并記錄線段增加的條數,有利于學生理解其中的原理,逐步提煉出規律。將不同的點數連成的線段數用算式表示出來,可使得規律進一步顯現并清晰,為學生表述規律提供支架。
教學中教師鎖定兩個關鍵點:一是要想到每一個新增的點都要與之前的點相連,從而得到新增的線段數;二是要從表示線段總數的算式中發現規律,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歸納得出其中的規律,發展合情推理思想。在理清點數與線段的條數的關系時不忘數學的簡潔性,用字母來表示,有n個點,線段數就是1+2+3+…+(m-1),沒有必要提煉出“(-1)÷2”。突出關鍵,讓學生晰地看到原理,發現規律。這樣峰回路轉,逐一突破,攻破教學“冰點”,學生的智慧也隨之生長。
四、結語
教學,應站在兒童立場,當兒童真正走到教育的中心位置,學生的視界能夠得到拓展,思維產生共振,智慧得以共享,就能找到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金鑰匙。基于兒童立場,順著學生思維往下走,學生就能接地而行,這樣的教學才是愉快的發現之旅,這樣的課堂師生更會收獲真實的快樂,感受生成的靈動。
注:本文為莆田市教育科學2018年度名師專項課題立項課題“基于兒童立場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課題編號:PTMS1801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戴立軍.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與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11).
[2]張先進.在探索過程中形成學生的知識與能力——淺談課堂教學要切實抓好的幾個轉變[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9).
(責任編輯?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