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韜
【摘? 要】隨著我市學講計劃行動的深入開展,各校都把教研的重點放到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上來,課堂教學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已經成為教師們的共識。經過一次徐州市科學賽課活動,我深刻體會到,只有把學講計劃的理論透徹地領悟,才能在課改實驗中不迷失方向。本文也將基于教育教學的細節,從把握學情的重要性以及學習習慣的養成上,詳細論述自己的心得和收獲。作者將結合自己參加徐州市信息化技術教學能手大賽(科學組),執教《斜面的作用》一課談談在探索過程中的體會和收獲。
【關鍵詞】細節;主體;理解理論;掌握學情;學習習慣
一、透徹理解理論,找到課改方向
學講計劃實施以來,各類理論培訓和觀摩課、研討課,給廣大教師提供了初步的導引。本節科學課的教案,九易其稿,從初步的設計到最終定稿,可謂絞盡腦汁。在充分借鑒相關理論知識的前提下,我努力遵從新課程理念和教學方式,從教學環節到實驗環節,從學生學法到教師教法,從情景設置到課后小結,都進行了認真思考。
初步的教學設計,只是對學講計劃要求的教學步驟進行簡單照搬。由于我對小組合作學習理論缺乏深入了解,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環節,并無細致明確的學習要求,這樣很容易導致做實驗的時候小組分工不明確,相互推諉、爭搶,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和質量。
在小組討論環節,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設計的探究問題不細致也不夠精密,這樣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會大打折扣。成稿以后,感覺自己的作品生澀、蒼白,究其原因,應是自己對學講理念理解不到位,體會不深刻,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當我又一次重讀李運生局長對“學講計劃”的解讀時,對“學進去 講出來”這個簡單的字眼似乎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講,是學的方向、方式和效果;學,又是講的前提、途徑和目標。學校的教育教學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需求,即“以人為本 ”。而“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
尊重學生,我們的教學就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就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預設和制定孩子們可能遇到的各種“坎”;尊重學生,我們就要創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法貴在引導,教法精于設計。我的教學設計在反復修改和充分借鑒教師建議的過程中對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要求更加具體。在第一個分組實驗環節,我出示了這樣的友情提示:
1號負責安排測力的順序、搭裝置,團結組員正確、快速地完成實驗;2號負責拉彈簧;3號負責讀測力器;4號負責匯報。同學們馬上心領神會,很快明確了自己的任務,投入自己的角色中,而且配合密切,實驗的效率自然十分理想。其中小組匯報環節,各組發言人躍躍欲試,都想到臺前匯報“我們的發現”,從數據對比到語言的組織都干凈利落,我想這與實驗之前的細致分工是分不開的。4號發言人,在接到指令的同時,就會把搭裝置、拉彈簧乃至讀測力器的過程做一個簡單的“預設”,甚至他會把數據的來源、操作的注意事項都劃入思考的計劃之中,以此保障在匯報的過程中有理、有據、有節,不在“公眾場合失面子”。2分鐘過去了,臨近講桌的那個小組的小組長甚至已經在“培訓”他們的發言人該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了,而且其他組員也在積極地鼓勵他(你第一個舉手、聲音要大啊、先說得到的數字再說我們的發現……)。
在自學、討論乃至匯報環節,如果我們能夠把“學”“講”關系的研究向縱深發展,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尊重學生潛在的心理需求,學法與教法預設得更加細致一些,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把握就會更牢一些。
二、充分掌握學情,走近才會成功
一篇優秀的教學設計必定是建立在充分研究學情的基礎之上的,也只有對學生可能的表現以及已學的知識、最近發展區有清晰地把握,才有可能在千變萬化的課堂中立于不敗之地。記得有這樣一個案例,教師在上《生物的多樣性》一課時,通過精彩的探究得出大自然的生物就是一個鏈條,也達成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基本目標(培養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珍惜愛護各種生物的高尚情操)。就在聽課教師嘖嘖贊嘆教師精彩絕倫的設計時,一個孩子突然站起來發問道:“老師,既然你教育我們要愛護生物,保護大自然,那你愛大自然嗎?”教師果斷回復:“當然愛! ”學生不依不饒:“那你吃不吃雞,吃不吃鴨,吃不吃豬?”面對突如其來的追問,教師啞口無言。究其根源,我認為,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合理性需求并沒有受到授課教師充分的尊重,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沒有在“備學生”環節得到全面分析。
本節課研究的是斜面的作用,在設計第一個實驗環節(研究不同物體直接提升的力和沿斜面拉動的力之間的大小關系)時,我本著半扶半放的原則,把實驗計劃的制訂、小組的分工、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匯報展示階段進行了蜻蜓點水式的引導與點撥,以此期待學生能夠按照自己“預設”的軌道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并使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一個類似坡面的提升。實踐證明有些擔心是多余的,因為孩子們無論在提問還是在實驗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而這種見解有的比教師的標準答案更具有親和力。而對于實驗計劃的制訂(包括實驗的名稱、實驗的器材、實驗的步驟)反而是小組討論的瓶頸,一方面是由于借班上課缺乏對學生原有知識的摸底,更重要的是沒有摸清五年級學生科學素養的積淀層次,以及他們對科學實驗應該是怎樣流程的正確認識。這種“突發事件”不僅極大考驗著主導者的教育機智,更應該引起廣大教育者對學生素養、學情研究的重視。
三、培養學習習慣,著眼終身發展
學習習慣的培養,不僅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其他各科教學的重要目標。從第一個實驗的半扶半放,到第二個實驗的徹底放手,孩子們的目標定位、分工情況、測量經驗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呢?實踐證明,這種擔心又是多余的,孩子的潛能是無限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第一個實驗積淀的成功經驗為第二個實驗提供了充分借鑒,除此之外,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其實,在實驗過程中也出現過1號學生霸占學習資源,甚至控制絕對話語權的現象,也有過部分孩子沒有真正地融入小組,始終游離于小組之外的尷尬。反思認為,應當教給孩子會用腦、用好腦的良好習慣,我們不僅要在課堂上逐漸訓練學生獨立從事腦力勞動的習慣,也要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學習習慣。要知道,當我夸贊孩子“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的時候,他潛意識中已經自控是否善于觀察,是否樂于觀察了。記得有一個發言人直到快下課了,才唯唯諾諾地舉手,似乎很不情愿的樣子。(因為上課之初,我已經宣布課后要進行優秀學習小組的評選,而且只要發言或者參與就可以加分。)意想不到的是,他也用“我們小組一直認為……”回答了自己的,嚴格來說是該小組的發現,而且有理有據。總之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觀察總會成為他用來發現自然,用心思考的基本手段。所以學習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來自教師的苦口婆心,家長的武力恐嚇,而是來自怦然心動的自知自覺,團結互助的小組合作。歷經初步意向的探究與研討,教學設計的擬定上課等流程,設計的中心始終圍繞的是學生,服務的圓心永遠是孩子思維和能力的成長。從設計到實踐已歷經一次升華,如何把上課發現的問題進一步反芻,以便使自己達到查漏補缺、質疑解惑、批判繼承的第二輪提高,就是迫切要解決的問題。究其手段,莫過動筆寫出自己的反思,總結成功和失敗的教訓,在批判中成長,在質疑中進步。上完這節課后,感慨良多,直抒胸襟,不也正是這種學練結合實踐的具體表現嗎?
四、結語
經過本次賽課的洗禮,無論是對學講理念的認識,還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理解,我都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我也會繼續在學講的探索之路上奮馬揚鞭。
參考文獻:
[1]葛云.教學細節的把握策略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18(31).
[2]陳金蓮.落實學生主體地位 鑄造自主學習能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9(10).
[3]馬春艷.巧琢細節 育人無痕[J].漢字文化,2019(2).
[4]郭華.深度學習的關鍵是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J].人民教育,2019(Z2).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