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翰舉 熊文彬
【摘? 要】黨的十八大首次從價值觀的視角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國家、構建什么樣的社會以及做什么樣的公民的問題,豐富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理解,有利于在新的改革開放背景下引領價值潮流,凝聚社會共識,振奮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問題,呼吁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形象生動地闡明從小開展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本文針對學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情況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學生;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狀
(一)家庭教育滯后
1.學生“保護傘”太多。隨著經濟條件和家庭環境的不斷改善,引發孩子攀比消費心理,許多父母一味保護,生怕受到一點傷害。父母“不許”的事情太多,“允許”的事情太少,孩子親身實踐、體驗的機會少,相互溝通少,限制式的家庭教育讓孩子與社會隔絕,致使學生獨立能力較差,艱苦樸素欠缺,心理承受能力趨弱,發展潛力不足。2.智育與德育的杠桿失衡。一些父母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只重視智育,忽視德育,讓孩子當“小皇帝”。只要孩子成績好,父母就“獎勵”現金、物品,百依百順。父母的“金錢至上”“奢侈浪費”“貪圖享樂”及呵斥體罰等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重要的影響。
(二)學校教育脫軌
1.教材與實際偏離。留意現在的德育教材內容和教育情況,品德教育的課時是增加不少,內容也較為豐富,但教材內容比較抽象、相對過時,跟不上時代發展,顯不出時代特征,單一的標準影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枯燥乏味的內容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理解深度。2.認識與行為脫離。品德價值標準存在虛化、政治化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學生在品德認識上都知道“要那么做”,但實際的品德行為卻是“我做不到”。如,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學校教育學生們要樂于助人,但實際上學生是從小就被家長教育“不做無謂的犧牲”“不要多管閑事”等。
(三)社會環境影響
1.社會文化的負面效應。隨著“互聯網+”、影視文化等大眾媒體的普及傳播,各種文化思潮使身心不成熟的學生難以抉擇。互聯網的網絡游戲、色情小說等,成為腐蝕學生心靈的社會公害。一些偶像劇、選秀節目在違規宣揚自由主義、拜金主義,嚴重誤導了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品德觀,侵蝕了學生的身心健康。2.精神食糧的供需矛盾。就學校而言,適合學生閱讀的好書籍、影碟等精神食糧途徑顯得較為匱乏,加上基礎教育改革和禁止學校亂收費,學生課外讀物幾乎沒有,很多家長不太可能額外購買學生喜愛的讀物。適合學生成長的場所供給不足,青少年宮及其他培訓中心也只成了特長班教育和收費的場所,對促成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沒有發揮明顯作用。
二、加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策
(一)強化組織領導
建立健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區委區政府要將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群團中心、教委等部門要充實工作人員,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作、家校聯合、公眾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定期召開工作例會,研究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區紀委監委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跟蹤督查,把加強和改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作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二)增強宣傳實效
學生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形成,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出指導學生正確行為的道理,進行提煉、宣傳與有效執行。要通過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大力弘揚紅色真善美,鞭笞假丑惡,使廣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和培養正確的價值追求;深入挖掘那些平凡中透出偉大,可親、可信、可學的“小人物”,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典型,影響和帶動學生,引導形成典型感染、見賢思齊的良好風尚;要發揮網絡、電視、刊物作用,開辟專題、專欄,深入宣傳學習和弘揚現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科學內涵、目標要求、重要基礎、典型人物、典型經驗和工作成效,形成“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家校聯合,學生實踐”的濃厚氛圍。
(三)構建教育網絡
重點構建“家庭、學校、社會、自然”四位一體的教育網絡。在家庭,要充分依托家庭氛圍,引導家長更新教育觀念,理清賺錢與子女教育的關系,弘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美德。在學校,要加強教師適應學生的培訓能力,特別注重培訓品德課教師的教材教法,將學校德育工作納入教師績效考核。在社會,以體驗教育為切入點,讓學生自主設計活動,開展“送溫暖”“志愿者服務”“敬老助殘”等愛心活動,增強學生文明素質,弘揚家庭美德、遵守社會公德。
(四)凈化社會環境
在承認學生核心價值多樣化的前提下,使“先進文化得到發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進,腐朽文化得到抵制”,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塑造“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寬松環境氛圍,使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樣中樹主導、在多變中爭主動、在競爭中顯優勢。要嚴厲打擊手機等可儲存和傳播色情等有害信息的違法行為;要借用網絡講座、網上論壇、電子信箱等方式和學生交流,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參與,在互動中受到教育;把“育好人、說真話、干好事”融匯和落實在學生的生活當中;人人要做學生學習的榜樣,提供優質的精神食糧,營造適宜學生發展的社會和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楊興榮.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與實踐[N].玉溪日報,2014.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