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林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處于好奇心極盛,敏感,容易被外界事物影響的一個時期,這也是他們最容易被引導的時期。政治課的作用就是通過政治教學對他們形成正確的引導,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從而促進學生德育全面發展。
關鍵詞:政治教學;德育滲透;思考
引言
政治教學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至關重要,針對這一點,《中學德育綱要》中明確規定:“思想政治課要幫助學生確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德奠定基礎。”這一規定也明確了政治課的目的和作用所在。政治教學中常使用的策略就是德育滲透。
一、依據政治教材內容進行德育滲透
德育滲透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政治教材,將理論結合實際后傳授給學生,除此之外一定要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發生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促進學生思想發展。比如關于誠信的教育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舉關于生活中有人違背誠信的案例,這樣可以加深他們對誠信的理解和記憶。通過案例來讓學生明白,錯誤思想和道德敗壞對于成長的危害,所以要培養學生的正確思想價值觀,進一步提升道德修養。
二、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進行德育滲透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造符合現實情況的情境,通過直觀的感受,加強情境教學對學生思想的滲透,讓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把握正確的思想方向。這樣的課堂內容不僅可以有效提升政治教學質量,而且還能為其他的課程帶來積極的影響。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表達自己,多提供給他們表達的平臺,讓她們習慣性的輸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促使她們形成自己的思想價值觀,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教師通過積極的提問,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多思考,多表達,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地。
三、在創設情境中進行德育滲透
初中時期,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因此學生背誦的比較多,有的同學很努力的去背誦也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容易導致學生不喜歡學習政治,對這門課程漸漸失去興趣,可能會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德育滲透。所以,教師的職責就要帶領學生找到政治課的樂趣,讓學生愛上政治,喜歡學習,來促進德育的滲透。
在課前準備階段,創設一個貼近課堂內容的教學情境,是教師工作過程中很重要的一步,教師要注意教學情境須與教材相聯系,不脫離課本,這樣才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思想境界以達到生動的教學效果。
四、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如政治教學,書本內容本身晦澀難懂,若教師自說自話的教,會造成學生被動的聽課效果,影響學生們的興趣。針對類似上述情況,多媒體技術應運而生。多媒體的展示方式直觀且便于理解,教師在課堂中借助多媒體課件和視頻,不僅有利于內容的滲透,將深奧的內容生動化,加深了學生記憶,還會適當減輕學生學習的壓力,使學習變得輕松愉快,進一步增強學生與教師的課堂互動頻率,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另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選擇一些有關德育的題目,學生自主選擇后,以情景劇、PPT或制作視頻的形式分組完成,最后在班級課堂上公共展示,再由學生將自己組的完成內容對全班進行講解,這樣不僅成功的將所學知識和實際相結合,還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這種新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枯燥授課模式,增強了課堂內容的趣味性,深化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五、以尊重學生為基礎進行德育滲透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的是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做到尊重學生的同時。還要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把握課堂節奏,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位置,這是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讀懂他們的內心想法,了解學生的出發點,引導他們積極探討,逐漸培養與他們之間的感情。當學生信任教師、可以接受教師的建議時,教師要開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向全面的德育品質過渡。
六、密切聯系實際生活進行德育滲透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知識,為自己的未來做鋪墊,最終用于生活,所以課堂內容的學習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切忌枯燥空洞的理論傳授。
如政治教學,說到本質,它比任何科目都與生活的聯系要密切,學生接受政治德育最重要的是將學到的知識和生活中與人交往的過程相結合,所以在課堂學習中,教師要結合實際,將一些案例加入理論教學中,調動課堂氣氛,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身臨其境,分組討論,深刻體會德育的重要性。
七、結語
綜上,在初中課堂中,教師要注意的是初中階段的學生內心較脆弱敏感,教師更要擔當起責任,多關注學生的身心變化,逐漸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授課方面,教師要依據教材內容,打造活躍的課堂氣氛、借助多媒體創設實際情境來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討論,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最終為國家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愛紅.政治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思考[J].成才之路,2019(27):15-16.
[2]連長春.初中政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思考[J].黑河教育,2019(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