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曉 李佩冠
摘 要:隨著《中國制造2025》政策全面落實,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供不應求,作為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技工院校承擔著艱巨的責任。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對能否培養出符合當地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專多能”復合型技能人才,肩負著責無旁貸的重擔。師資隊伍是技工院校建設的核心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更是能否培養出職業素養高、綜合能力強的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重點討論了湖南省技工院校師資隊伍現狀情況,并對今后師資隊伍結構建設思路闡明了方向。
關鍵詞:技工院校;師資隊伍現狀;對策研究
湖南省作為中部地區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經濟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尤其是在國務院正式批復長株潭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建設后。與此同時,省政府在學習《中國制造2025》政策文件后,分析我省產業結構發展趨勢,印發《湖南省貫徹<中國制造2025>》建設制造強省五年行動計(2016-2020)》,并形成了“1274”規劃大綱。經濟強省規劃的重點在于創新發展可持續與產業機構轉型升級,而人作為創新的核心因素,尤其是“一專多能”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緊缺,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能否調整到預期效果有必然聯系。作為為國家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搖籃,技工院校有義務、有責任、有使命為國家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保障,而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直接關系到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所以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一.湖南省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現狀
1.技工院校主管部門機制、體制不統一
通過數據統計,湖南省內技工院校129所。其技師學院12所,技工學校117所。按單位性質分,國有事業單位性質的技工院校有80家(其中,省直行業辦校41家,地方政府辦校36家),企業主辦的技工院校40家,民辦技校9家。
在國有事業單位性質的技工院校,各院校其主管單位不經相同,對技工院校的政策導向、經費撥款、招生渠道、師資編制數量及學校發展規劃等方面管理的標準不經相同。一些國有事業技工院校校園面積過小,辦學規模不大、專業設置傳統、教學設備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嚴重制約學校的發展。在當下“搶生源”的形勢下,加強師資培養力度成為吸引學生來校就讀的軟實力。
而企業、民營開設的技工院校,其生存情況更為艱難,其主要原因是享受不到國家財政政策支持,導致師資待遇偏低,技工院校優秀師資隊伍“引不進、留不住”現象較為嚴重,外聘教師隊伍又享受不到長期培養的培訓機制、且待遇福利得不到充分保障、教師沒有家的歸屬感、教師換崗率較高。總之,這種現象在我省還普遍存在,為了能夠適應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勢在必行。
2.技工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進度緩慢
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加快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礎工作,也是提高“一專多能”復合型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強有力的師資力量支撐,對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極為迫切。就目前了解,我省技工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還處于中下等水平,其緣由是:校企合作雙方人員交流不暢通,師資隊伍培養體系不完善,“雙師型”教師隊伍聘用及待遇保障機制得不到落實,有些師資隊伍思想安于現狀。種種問題致使師資建設進度緩慢,建設一支德藝雙馨、技藝精湛、師德高尚的高素質“雙師型”師資隊伍時不我待。
3.技工院校專業教師與學生比例層次不齊
按照人社部印發的 《關于印發技工院校設置標準(試行)》文件,文中指出:“學制教育師生比不低于1∶18”。我省技工院校現狀是辦學規模參差不齊,有些學校專業設置已于產業結構脫節,可持續發展較為困難。辦學條件、教學質量較好的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的招生人數比較飽和,如湖南省工業技師學院,年年招生火爆,均已達到辦學的極限。但招生也存在冰火兩重天的情況,部分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較差,社會認可度不高的技工院校招生人數持續萎縮;還有部分企業辦的技工院校和民辦技工院校由于各種原因處于幾年未招生的尷尬境地。導致規模大的技工院校在實訓環節,其“雙師型”教師與實訓學生的比例有超標準的現象,其在實訓學生的培訓質量方面肯定要打折扣。嚴重的失衡導致了“雙師型”教師的工作量增加,省內很多技工院校教師都是按周實訓,每周28課時,都是整學期實訓,且還兼職班主任及其他工作。超額的教學任務及常規檢查,教師忙于應付各種常規任務,難以有精力去保證教學質量,更別提教研、教改及專業能力提升工作的開展。
4.技工院校教師發展激勵機制不健全
由于技工院校不能與高職高專享受同等的招生政策,致使學生的生源質量一直得不到改善,教師面對的學生管理工作復雜又繁重,還要忙于一體化實訓課的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體現自我成就,學生也難以實現自我價值。技工院校對于一線教師的工作復雜性與低成就感,難以從制度上給以激勵,主要體現在:多數技工院校對一線教師的態度是管制,而不是激發工作動力,在教師績效考核、班主任工作、技能競賽、教師實踐能力培訓等方面缺乏人文關懷,一味關注結果、注重考核名次,呼吁教師甘于奉獻,而薪酬水平與勞動付出不匹配,導致教師疲于各種雜事處理,心力憔悴,無力集中精力搞專業建設。
5.技工院校對教師培訓機制不健全
技工院校師資培訓的機會不多,且培養過程中學術化傾向較為嚴重,教師在培訓過程中達不到預期效果。在最新出臺的《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文件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超過一半,建設100所校企合作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和100個國家級企業實踐基地。這個政策就像及時雨一般,為師資隊伍培訓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培訓機會,去學習本專業領域的理論成果、前沿技術及關鍵技能,去了解企業的崗位需求、生產工藝流程、企業文化等內容。也希望這項政策能盡快落實到位,培訓制度得到健全,徹底轉變培訓形式主義、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
二.湖南省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對策
1.完善教師專業化發展相關政策建設
在人社部印發《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2018-2020年)》、湖南省政府出臺《湖南省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1-2020年)》、《關于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建設技工大省的意見》等一系列推動技工教育發展政策,都將技工院校專業教師師資隊伍建設放在了戰略性的高度。當地政府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方針政策,把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這條脈絡,全局考慮我省技工院校師資隊伍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培訓政策(定期開展教師企業下實踐活動、定期參與行業協會技術交流活動、定期到技工教育發達省份交流學習等),加大對技工院校師資專業培訓的扶持力度。各技工院校也要響應政府部門的要求,大力提倡“走出去、引進來”戰略,制定專業教師職業生涯規劃,做好長期的思想引導工作,保證教師的福利待遇。只有這樣層層落實、層層監督、層層反饋,才能為技工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2.堅持人才強校,建立健全人才引進機制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實行“內培外引”的培養政策,來提高專業教師實踐能力。一是通過建立和完善技工院校專業教師引進、培養、成長、晉升、薪酬激勵等系列機制建設,形成有利于企業生產能工巧匠到技工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的政策環境,拓寬專業師資來源渠道,要建立一支由行業領軍人物、技能大師、教學名師引領、骨干教師支撐、雙師型教師作為基礎的強有力的教學團隊。要引進或培養具有對口專業企業崗位實踐經驗不少于3年的或直接來自于專業對口企業的專兼職教師,所占專業教師的比例逐步達到100%。二要加強專業教師產教研的能力。通過建立交流與推廣教科研成果平臺、定期開展教科研能力提升培訓和成果評審等活動,激發廣大教職員工的教科研積極性,逐步提升其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三要積極成立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并確立工作職責與運行機制,設立“人才引進與培養專項資金”,設置特殊崗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特聘專家和教授,率先從行業、企業引進技能大師作為專業帶頭人,引進能工巧匠作為骨干教師,充實教學科研隊伍,充分發揮其改革創新的核心引領作用。
3.科學建立健全教師發展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工作熱情
教學質量的好壞其決定因素是教師的能力及奉獻精神,科學高效的激勵機制能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挖掘教學潛能,保證教學質量。主要方面:(1)建立教師梯隊成長機制,鼓勵教師成長。根據院校發展規劃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測算出不同專業在不同時期的教師需求,結合現有師資隊伍,布局現有教師的成長方向,并從政策上鼓勵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實現自我成長。在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上要“老”、“中”、“青”互補,在教師的專業方向上也要形成優勢互補。鼓勵一線教師參加有助于專業技能與教學業務水平提升的各類正規培訓,對年輕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充分體現教師權賦理論中的專業發展權。(2)尊重教師的勞動價值。在薪酬設計中,體現一線教師的勞動價值,對行政后勤人員與一線教師的工作進行科學量化,努力實現績效與收入匹配。(3)實時對教師進行愛的關懷。學校就是教師的家,學校應及時了解基層教師的苦衷,引導教師發展方向,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在制定相關規章制度時,應聽取基層教師的想法,要善待自己的員工,教師才會將學校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專業發展才有競爭力。
技工教育作為我國未來教育工作著力較多的部分,前景是廣闊的,而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技工教育作為國家動能轉變的核心力量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解決師資隊伍發展的矛盾,需要政府部門及學校雙方敢于亮劍、勤于思考、樂于探索、自我剖析,只有在師資培養上走出一條科學有序的道路,才能滿足國家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技工教育筑造的強國之夢才會早日實現。
參考文獻:
[1]高彩芹.淺談技工院校人才與師資隊伍建設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6).
[2]來延苓.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探究[J],職業,2017.9.
[3]宋改敏、張 元、 周婉婉.我國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發展策略研究[J],職教論壇,2016,(17).
[4]許松. 技工院校師資隊伍建設對策探析[J],職業,2016,(27).
[5]楊慧珠.技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及對策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12).
[6]許瑩.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師資隊伍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5(24):80.
[7]劉蕓.高職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研究與對策[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3(1):114-116.
基金項目:
本文是2018年度湖南省技工教育教研立項重點課題《湖南省技工院校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課題編號KT20180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