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艷華
文言文記載了中華古國幾千年燦爛的文明,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最燦爛的明珠,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得以傳承,文言文功不可沒。初中語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但由于學生平日接觸文言讀本少,文言詞語古今義變化大,有一字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現象,再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讀懂文言文對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仍有一定的難度。作為中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文言文教學對提高學生駕馭古漢語的能力,尤其對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傳承,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根據《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筆者認為,初中文言文教學必須從培養興趣,注重朗讀,指導學習方法三個方面來引導,學生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文言文。
第一 激發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由此帶來對文本的審美快樂。激發興趣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初中階段是學習文言文的起始階段,興趣和信心是他們學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假如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文言知識,然后生硬地把它們背下來,就會導致學生喪失學好文言文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激發興趣是文言文教學的首要任務。下面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的方法:
1.根據課文內容,設置合理的情境導入,喚起學生對文本的欣賞意識。
學習《木蘭詩》,讓學生講述木蘭從軍的故事或課前欣賞動畫片《花木蘭》,課后再欣賞趙薇演的《花木蘭》,并對兩部影片做一個藝術評價,效果奇佳。
2.名人導入法。
學生生對名人都有一定的崇拜心理,教學時不妨利用一下這種仰慕心理,通過介紹這些學生熟悉但又不甚了解的事跡名人故事,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出師表》的作者諸葛亮是婦孺皆知的人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以前學過的一些有關諸葛亮的故事、諺語等來導入課文,比如;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等。并給學生講白帝城托孤的故事,給他們對課文內容的了解做好鋪墊,激起學生對《出師表》的學習興趣。
第二? 注重朗讀是手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章只有用心多讀幾遍,真正讀進去,才會明白其中的意義。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乃為啟蒙,他們沒有文言語感,文字生疏,且無停頓斷句常識,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學好文言文,良策之一就是把“讀”字擺在首位。所以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最好的途徑,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朗誦表演,享受古文的韻律。我們的初中階段的文言大都文質兼美,句式整齊、音韻和諧、氣勢非凡、感情充沛,讀起來令人回腸蕩氣,是朗誦的好材料,這是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絕佳機會。對于這樣好的朗誦材料我沒有簡單地布置學生讀背,而是引導他們朗誦表演,享受古文的韻律,領會中國古典文學的意境美,享受古文的音樂美。另外,誦讀還能加深對文意的理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就的指出:“語文是一門讀的學科,文章讀透了,讀通了,其他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朗讀在文言文學習中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可使學生更直接的進入課文內容和描述的意境,從而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文言文語感。細分起來,有四個環節。
1.初讀:我每教一篇文言課文時,不管學生懂不懂,先讓他們自由朗讀課文二至三遍,然后讓學生講講自己所理解的課文大意,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2.聽讀:聽讀錄音帶,或聽老師范讀,在聽讀中解決生字、詞的讀音及正確的語音停頓,更進一步深入課文。
3.跟讀:跟錄音帶讀或跟老師讀,進一步鞏固生字詞的讀音和長句、難句的正確斷句。
4.對讀:由二人或四人一組,自由讀,先由一個人讀,其他人聽,聽他讀準了字音沒有,讀對了音節沒有,如果有錯及時地進行糾正,然后交換進行。
第三 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
以前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總是有一種畏懼心理,缺少鉆研和探究的熱情,文言文的探究性學習,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課堂上,通過讓學生合作探究、比較探究和拓展探究,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快樂,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的學習不再局限于字、詞、句的理解,還在于感悟古代優秀作品所蘊涵的人文情感。從而使他們愿意走進作品,走近人物,去品味文言文精練而富有韻味的語言。肯定他們的個性而富有創意的表達,鼓勵他們神奇夸張的想象。
1.課前預習,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
預習在整個文言文教學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課前預習可以幫助學生提前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為課堂的學習掃清障礙;另一方面,充分的課堂預習可以使學生更好的跟隨教師講課的腳步,良好的吸收課堂知識。針對新課程提出的要求,教師可以在預習階段起就將學習的主動權教給學生,改變以往一味灌輸的做法,培養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查閱資料,學會獨立解決閱讀中的難點和重點。布置預習作業時,要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如提出一兩個與課文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去思考,并標注出疑點難點,留待課堂一一回答。
2.善于引導,以教學提綱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教學提綱只是主線,很多知識都是通過歸納以后才能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文言文詞語的。如何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也成為教師教學的一大難題。所以教師善于引導學生結合教學提綱去歸納是文言文教學方法的一大課題。
3.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加深對字詞讀音、字形以及作者的感情的掌握
教師范讀、聽錄音機,讓學生在“三讀”(早讀、午讀、晚讀)的時候能多次、反復朗讀文言文,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誤讀音和強調朗讀的語速、語調,讓學生能在準確朗讀是基礎上感受作者的感情。
4.讓學生查閱文具書,翻譯課文
學生在朗讀的基礎結合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進行簡單翻譯,訓練學生邊朗讀邊理解意思,這樣學生對文言文的字形、字音、字義,甚至一些重點的文言詞語都能掌握。
5.引導學生在掌握本篇課文知識的同時,聯系學過的文言文的一些詞語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積累
文言文的實詞、虛詞非常繁雜,想要學生能系統的掌握文言文的詞語,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收集、歸納,學生可以互相交流、討論,教師在講解練習的時候可以表揚學生,糾正學生歸納知識點時出現的錯誤或不足。
6.讓學生分析文章,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根據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是文章的主要提綱,讓學生據此去分析文章,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多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究,學生可以自由發言,教師糾正后再讓學生自行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布置課外作業,把歸納的內容系統化,形成課堂內、外一條龍。
7.編演課本劇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文言文課堂效果有重要作用。
編演課本劇順應教改趨勢,是激發學習興趣,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的重要途徑。它有利于學生體驗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教師創設情境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使情境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總之,文言文是整個中學語文課本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學生學習文言文能力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語文能力的進一步提高,而探討文言文的教法與學法便成為整個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容回避的重要課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教學相長。不可偏廢其一。